
近年來進口茶混充臺灣茶販售的亂象時有所聞,國立中興大學生科中心蛋白質譜核心實驗室花費2年時間,建置了鑑定茶葉產地的網路平台,建立國內外23組不同產區茶葉的蛋白質分子標誌,找出每個茶區獨特的指紋,只要經比對就可辨識茶區。
興大分子生物學研究所教授賴建成與博士生簡涵如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體學技術,運用二維膠體電泳搭配液相層析串聯高解析質譜儀 (nano-LC-MS/MS),以新穎的生物資訊學方法,探討國內外23個不同產區的春季青心烏龍茶葉的蛋白質表現差異,從中找到可供辨識的20個蛋白質分子標誌,該成果已於今年中發表於食品科學領域排名前5 %的期刊「食品化學」(Food Chemistry)上。
由於蛋白質表現與茶樹生長環境與製茶過程有關,目前所建立的23個產區包含臺灣、印尼、越南、印尼等國內外產區,預測的準確度可高達95.5%。賴教授指出,臺灣雖有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產地證明標章來保障茶葉的品質,但缺乏科學客觀的辨識方式,未來此平台可應用於檢測茶葉產地並輔助茶農建立自產茶葉的生產履歷,確保臺灣茶葉的地位。
賴教授也表示,研究團隊未來仍持續相關的研究與技術開發,並擴大產區資料庫,提供更好的分析平台進行鑑定。【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