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整體金融活動中虛擬貨幣被視為一種新興的資產類別,成為投資者資產組合的一部分,許多投資者將虛擬貨幣視為對沖通脹或傳統市場波動的工具。以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尤其是在跨境交易中能降低費用和時間,其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使用者能夠直接進行交易而無需中介機構,隨著虛擬貨幣的普及,對其監管的需求日益增加。
當今世界面臨通膨壓力、地緣政治動盪與科技快速變革,人們普遍處於焦慮狀態。投資人期待找到避險或致富的機會,卻也因此成為詐騙集團的最佳獵物。這類案件往往以「保證獲利」、「穩賺不賠」為誘因,結合華麗的國際趨勢包裝,讓人誤以為自己正搭上全球金融科技的浪潮。這些案件與國際詐騙手法相互呼應,甚至形成跨國集團,利用經濟不穩、投資焦慮、資訊不對稱的環境,將無數投資人推向陷阱,更令人警惕的是,這類事件並非孤立,而是與全球經濟不穩與跨國詐騙網路緊密相連。以大環境來看,各國政客的自利行為造成世界環境的動盪不安、戰亂不斷、物價上漲、通膨嚴重、實質所得下降、世人生活陷入困頓......,這些才是讓詐騙集團大量掘起的真正原因!
近年來,台灣各地頻傳虛擬貨幣詐騙案件,金額動輒上億元。這些案例不僅使受害者家庭陷入財務與情感的雙重崩潰,也侵蝕了社會對金融與人際關係的信任。金融市場的波動源於投資市場人性的弱點:「貪婪」與「恐懼」!詐騙本身就是一種違法行為,不是嚴格的金融監管與法律制度可以全面防範。投資人唯有正確的投資觀念,克服人性的弱點,才不會讓詐騙集團有機可乘!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只從金融監管或法律責任來討論防範對策,顯然不足。有效防範虛擬貨幣詐騙更迫切的課題是採取以下幾個自我建設的措施,例如:深入瞭解虛擬貨幣的基本原理、運作方式以及常見的詐騙手法;選擇知名而受監管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並對平臺的合法性進行確認;對於過於美好的投資機會要保持懷疑,特別是那些承諾高回報的專案;避免在不安全的網站或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金融資訊,如銀行帳號或密碼,並設定強密碼以保護自己的帳戶;定期檢查自己的虛擬貨幣 wallets 和交易賬戶,及時發現可疑的交易活動;關注政府或金融監管機構提供的最新資訊,瞭解可能的詐騙手法和防範措施;在進行重要投資之前,可以尋求金融顧問或法律專業人士的意見,獲得專業的輔導,這些措施不僅能提高個人的防範意識,還能有效降低成為詐騙受害者的風險。對於一般普羅大眾而言,對於防範詐騙,有幾個最基本的觀念必須建立:
1、投資人要有投資的基本觀念,「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高報酬的金融商品一定是伴隨著高風險!
2、投資前一定要對金融商品做深入研究,不清楚、不了解的就是「風險」!
3、投資就是有風險,投資前就要設定好自己可以承擔的風險,做好停損的準備。
4、沒有任何投資是穩賺不賠,如果有人推薦有穩賺不賠的投資,那應該就是詐騙!
5、不要相信社群媒體所謂穩賺不賠的投資,如果有這麼好的投資商品社群媒體的負責人就可以輕鬆賺錢,而不用辛苦的經營社群媒體了!
另外一個層面,當社會普遍面臨不安與焦慮時,大眾是否具備足夠的社會情緒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SEC)的培養,去理解、管理與回應這些情緒,並做出負責任的投資與人生選擇,以幫助大眾辨識情緒、調節行為,進而在投資與人生抉擇中守住透明與誠信的底線?
一、自我覺察:學會看見自身焦慮與貪婪
在臺灣近期的多起詐騙案件中,不少受害者坦言,他們原本就對通貨膨脹、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等經濟現實感到無力。在這種壓力下,當有人向他們推銷「虛擬貨幣挖礦投資」、「海外交易所套利」、「區塊鏈基金」等高報酬商品時,他們內心的渴望被迅速點燃。
這裡涉及的核心能力便是「自我覺察」。倘若投資人能清楚辨識出自己是因為恐懼未來經濟困境,或因貪婪而渴望短期翻倍獲利,便有機會冷靜下來,重新檢視風險。然而,多數人缺乏這樣的情緒察覺能力,反而被操縱情緒的詐騙話術牽著走。
全球金融市場同樣如此。美國、歐洲與東南亞都曾爆發類似詐騙,例如 2022 年轟動一時的 FTX 交易所崩盤事件,不僅涉及資金挪用,更牽動全球投資者的恐慌。許多投資人事後回顧才發現,他們早已忽視了明顯的風險警訊,只因為沉浸在「下一個金融奇蹟」的集體幻覺中。
二、自我管理:學會控制衝動與延遲滿足
即便意識到投資有風險,能否有效控制內心衝動,則是另一層挑戰。許多詐騙案例顯示,受害人雖然聽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卻依然在親友或網路社群的鼓動下,不假思索地投入畢生積蓄。
這正反映「自我管理」的不足。良好的自我管理不僅是情緒調節,也包括在誘惑面前保持耐心、能夠延遲滿足。比方說,理性地將資金分散投資於合法標的,雖然報酬較慢,但卻能保障長遠的安全。若缺乏這種能力,人們就會成為快速獲利的受害者。
放眼國際,柬埔寨、緬甸與東南亞地區近年興起的「虛擬貨幣博弈平台詐騙」,更突顯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許多人明知平台背景不明,仍因無法抗拒短期高報酬的誘惑而持續投入,最後不僅血本無歸,甚至陷入債務或人身安全風險。
三、社會覺察:學會辨識環境中的不正常訊號
詐騙之所以能在臺灣各地蔓延,部分原因在於詐騙集團精準利用社會氛圍。當新聞不斷報導「比特幣暴漲」、「元宇宙帶來投資新機遇」時,人們容易形成「全民投資」的錯覺,忽略了冷靜分析。
「社會覺察」正是提醒人們必須意識到:詐騙集團往往會搭配國際趨勢來製造話術。例如在全球經濟不穩的背景下,他們會說:「傳統金融快要崩潰了,唯有虛擬貨幣才是未來避險工具。」若投資人具備足夠的社會覺察,就能看出這類話術背後的不合理性。
在國際案例中,非洲奈及利亞也曾爆發虛擬貨幣詐騙潮。當地青年因本國貨幣貶值,急於尋求財富突破口,結果大批人投入所謂的「加密貨幣基金」,最終卻淪為龐氏騙局。這正說明,若忽視社會大環境中的不正常氛圍,便很容易被集體焦慮操縱。
四、人際關係:冷靜覺察自己內心的信任感,與學會拒絕的平衡方法
許多臺灣的受害者並非單純被陌生人騙,而是透過「朋友推薦」、「社群投資群組」進入陷阱。這種手法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人際間的信任被利用。
SEC 的「人際關係能力」提醒人們,信任是人際互動的重要基石,但過度非理性的信任、缺乏懷疑,也可能成為風險來源。若能培養健康的人際技巧,在親友推薦投資時,能夠禮貌但堅定地提出質疑,或是主動尋求第三方查證,便能減少受害。
從眾是人性的弱點,國際上,美國也曾出現「加密貨幣社群詐騙」,許多受害者是在 Discord 或 Telegram 等群組中,被「投資高手」說服而投入資金。當群體氛圍充滿「我們一起賺大錢」的口號時,個體很難保持理性。這更突顯了人際互動中保持警覺的重要性。
五、負責任的決策:從短期幻象走向長期思維
最終,虛擬貨幣詐騙凸顯的核心挑戰是「決策品質」。負責任的決策並非完全拒絕風險,而是基於完整資訊、長期規劃與道德責任。
在臺灣,若有更多投資人能習慣查證金管會公告、檢視交易所合法性,而不是只看社群推薦,許多悲劇或許可以避免。這不僅是個人責任,也是全民金融素養的一環。
全球案例亦同。日本在經歷 Mt.Gox 交易所倒閉事件後,政府加強了加密貨幣的監管與投資教育,讓投資人更懂得審慎選擇。這正是「負責任決策」在制度與教育層面上的體現。
綜觀台灣與國際,虛擬貨幣詐騙案件的背後,不僅是法律漏洞或科技新興產物的問題,更深層地反映了人類在經濟不安中,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如何做出決策。因此,社會需要的不僅是嚴格的法律監管,將SEC教育納入金融素養與公民教育中:提升自我覺察,辨識投資背後的情緒動機。強化自我管理,培養耐心與抗拒誘惑的能力。培養社會覺察,看穿環境中不合理的氛圍。健全人際關係,在信任與懷疑間保持平衡。落實負責任決策,以長期與理性思維抵抗短期幻象,才能穩健投資獲得健康、安全、富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