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陸地水量相當難監測,國立台灣大學助理教授羅敏輝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一起合作的研究發現,如果利用「重力反演和氣候實驗」(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衛星,就能夠探測到陸地上的水循環和海平面變化的關係。因氣候變遷造成的陸地水文的改變,對於海平面的變化有著不小的影響,這項研究成果獲得肯定,於今(2016)年2月「Science」期刊上發表。
據外媒報導,以往在估算海平面上昇的因素時,無法將陸地水文變化的因素考慮進來。其實水循環跟氣候的變化有很大的關聯,但卻很難被觀測,尤其是陸地上的水文改變過程。研究發現過去10年冰層與冰河持續融化,陸地含水量較過去增加20%,也出現海平面上升趨緩的奇特現象。
新的衛星遙測技術提供了新方法,科學家利用兩顆衛星組成「重力反演和氣候實驗」,記錄這兩顆衛星的距離變化。發現高山冰河持續融化的,水累積在土壤層與地下水層,因為地球的重力不同,陸地水含量增加而使得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減緩了。
台灣大學大氣系助理教授羅敏輝指出,研究團隊分析過去一百年的氣候及水文資料,過去隨著反聖嬰現象的出現,因全球大氣環流改變,降雨集中在內陸河,而河水不會馬上流到海裡,找出了近10年來海水上升減緩的證據。「氣候驅動」是短暫造成海平面上升減緩,未來10或20年,留在陸上的水還是會流到海裡,屆時會比前述平均每年3.3mm的上升更為劇烈,實不可掉以輕心。本次研究在計算海表面上升趨勢時,提供不可或缺資訊,不僅可以改善現有氣候模式的不足,對於陸地水文變化的研究,也提供了研究的新方向。【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