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今(26)日公布《塑膠未成形,污染先擴散:台灣石化產業空污人口暴露地圖》報告指出,全台有191處石化生產設施,分布於13縣市,其中約910萬人居住在距離石化工廠5公里的「高風險暴露區」,恐對公共健康與環境安全構成長期威脅。對此,環境部表示,已全面啟動工業區污染調查與減量計畫,將逐步完成監測布建、污染盤點與減量輔導。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全球約99%的塑膠原料來自石油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其製造過程每一階段皆伴隨大量溫室氣體與空氣污染物排放,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塑膠還沒被製造出來,污染就已滲入校園、住家與老人養護機構中心。經調查5公里高風險暴露區內,約有115萬名兒童與159萬名年長者,且有4067處學校與養護機構;而10公里的「擴大風險暴露區」內,則有193萬名兒童、282萬名年長者,與7,065處學校與養護機構,顯示每日皆有大量兒童與老人長期暴露於空污危害。
張凱婷指出,以各縣市的石化生產設施數量來看,高雄市擁有最多石化設施共50處,高風險暴露區範圍內的人口約160萬人;桃園市與台南市各自設施數達31處,分別有約198萬人與158萬人居住於5公里範圍內。若放寬範圍至距離10公里的「擴大風險暴露區」,全台受影響人口更高達1572萬人,約為全台總人口的7成。多份國內外研究與文獻發現,居住在石化生產設施附近的社區,罹患血液系統癌症(如白血病)、肺癌、胃癌、淋巴癌、呼吸系統疾病、腎功能異常,以及嬰兒早產或體重過輕等健康問題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張凱婷表示,台灣為全球主要塑膠原料供應鏈之一,所生產的塑膠約七成用於出口,但其衍生的污染與健康風險卻由全台灣人民承擔。此外,行政院於去年核定新四輕的更新計劃,從台灣人民健康、減塑、淨零或是公共投資政策的來看,都是百害無一利的決策。綠色和平呼籲政府,應正視塑膠製造污染,拒絕石化擴建。
對此,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長黃偉鳴回應,現依據「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的核心目標,政府已全面啟動工業區污染調查與減量計畫,將逐步完成監測布建、污染盤點與減量輔導。將以高排放潛勢、違規熱點與鄰近敏感受體作為優先排序,針對大型石化區已設常態性長期監測網,如六輕、臨海、林園等地區皆設有特工站,並輔以高科技設備監控。黃偉鳴強調,會針對高排放潛勢工業區導入減量協談與追蹤輔導,推動污染防制設備升級,確保工業污染總量與風險得到有效管理,以達成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目標。【記者 王釋真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