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開戰 《紐時》揭七大關鍵:政權崩潰或美國被捲入戰火

以色列在13日對伊朗發動大規模空襲,代號「雄獅崛起」(Operation Rising Lion),精準打擊包括伊朗核武設施、軍事基地及高階軍事人物,以色列動用逾200架戰機,攻擊超過100個目標,首要目標為伊朗主要鈾濃縮設施納坦茲(Natanz),並摧毀飛彈基地、雷達與防空系統。

伊朗革命衛隊(IRGC)總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及參謀總長巴蓋里(Mohammad Bagheri)等至少20名高階軍官與9名核科學家在空襲中喪生,此外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據稱在伊朗境內精準狙殺關鍵人物,並癱瘓防空系統。

伊朗在稍晚發射約200枚飛彈與無人機攻擊以色列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等地,造成至少3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以方稱其防空系統攔截大部分飛彈,伊朗方面則聲稱飛彈擊中以色列能源基礎設施。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誓言嚴厲懲罰以色列,稱空襲為「宣戰」。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確認納坦茲設施受損,但未偵測到輻射外洩,強調核設施不應成為攻擊目標。

而紐約時報專欄分析,此次空襲可能成為改變中東局面的重大戰役,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表示,以色列此次的精準攻擊雖展現軍事實力,重創伊朗革命衛隊和核計畫進程,但此舉極具挑釁性,恐將中東推向全面戰爭邊緣,Friedman認為以色列未能完全摧毀伊朗核武能力,並批評以色列過於冒進,並表示美國若被捲入衝突,將面臨國內政治分裂,特別是共和黨內孤立主義與親以色列派的分歧。

不過以色列此次打擊重創伊朗核武能力,以方甚至表示已經取得德黑蘭的制空權,也持續針對其煉油設施進行攻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表示將持續攻擊,直至伊朗核武威脅完全解除,暗示行動可能長期延續。

此次衝突引發國際關注,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中國、俄羅斯譴責以色列違反伊朗主權,美國則協助以色列攔截飛彈,但否認參與空襲。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宣布派遣皇家空軍戰機至中東備戰。衝突導致油價飆升,地區局勢動盪加劇。【記者 張玟綾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