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根據世界肥胖聯盟4日公布的最新報告,如不採取特別行動,預估2035年全球將有50%以上人口過重或肥胖,尤以兒童及低收入國家的肥胖率竄升最快;國民健康署表示,我國中小學學生過重及肥胖率呈升高趨勢,其中約7成長大成人仍然肥胖,並增加三高、罹癌風險,肥胖儼然已成全球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
國健署表示,台灣民眾肥胖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2016至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2017至2020年為50.3%。不但成人的過重及肥胖率增加,國小學童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9.9%及31.2%,呈現上升趨勢。依據世界肥胖聯盟估計,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數將達到19億人,相當每4人就有1人肥胖,治療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費用超過4兆美元。
國健署指出,肥胖會引起許多共病症,不僅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也和退化性關節炎、憂鬱、不孕症等有關,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研究也顯示,小學肥胖兒童有6至7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則有7至8成為肥胖成人,呼籲家人一起培養健康生活型態,預防肥胖從小做起。
為減少肥胖對健康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提供兩招,包括:增加身體活動及健康飲食、尋找正確的健康資訊。建議成人每週執行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以有效減少體重過重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於過重或肥胖的族群,則建議每週累計達250~300分鐘的活動量,並搭配飲食調整達到最佳效果,如選擇全榖及未精製雜糧,攝取多樣蔬果,補充優質蛋白質,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等。民眾可參考國健署網頁「我的餐盤」均衡飲食手冊中的飲食建議。
至於肥胖防治及疑難雜症,由國健署建置的「一起聊聊肥胖症 你該問的100+ 件事」(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8805),可幫助全民解答肥胖症的相關疑惑,並提供身體活動和健康營養的資源連結,了解如何開始、執行及維持健康生活,實踐擁抱健康體位的目標。【記者 王釋真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