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測站之重度污染測站降至歷史新低

環境部今(17)日舉辦「總量管制2.0及環保露營」記者會表示,臺灣的河川水質近年來持續改善,嚴重污染測站數也從66站降至歷史新低的7站。

環境部水質保護司業務職掌之一為水質污染改善措施之推動、協調及督導。根據環境部長期監測數據,過去20多年來,政府與地方共同努力優先改善嚴重污染河段。嚴重污染河川的總長度從91年的386.2公里大幅縮減至113年的74.6公里,減少近八成。

造成河川污染的三大主要來源是生活污水、工業與畜牧廢水。環境部近年來持續檢討並推動多項政策,包括加嚴放流水標準、修正水污染防治費收費辦法、推動廢水綠色轉型與資源化,以及強化水污染總量管制,確保污染削減工作持續推進。這些努力在北部的南崁溪與南部的二仁溪及急水溪水質都可見明顯改善。

以桃園市南崁溪為例,其流域內工廠事業密度高,且過去10年間,當地人口增加近五成,水質改善面臨極大挑戰。然而,透過提升污水下水道接管率與穩定操作既有4處水質改善現地設施外,113年由產、官、學協力推動的「南崁溪氨氮削減設施」開始啟用,污染指數(RPI)從91年的嚴重污染(6.1)改善至113年的中度污染(4.8),脫離嚴重污染行列。

另,環境部在全國最大酪農區的臺南柳營區八翁里設置「八翁里畜牧糞尿資源化處理中心」,在113年完工啟用後,回收畜牧廢水產出沼液及沼渣,灌溉狼尾草田,同時捕捉沼氣發電,除減少污染排放使水質漸獲改善外,更助攻減碳與資源循環,這使急水溪脫離嚴重污染露出曙光,為水質改善起了良好的作用。

因應露營風潮興起,環境部積極推動環保露營政策,確保露營區污水不直接排入河川。113年1月16日環境部依《水污染防治法》第30條修正公告「禁止足使水污染行為」,規範露營場應收集污水,並設置建築物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排放水質應符合放流水標準,該規定將於今年3月1日正式生效。環境部水質保護司長王嶽斌呼籲,露營的民眾於至露營場前,相關物品應先準備好,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清潔用品也使用友善環境的清潔劑,並進行垃圾分類把垃圾帶走。

希望在政府與業者共同努力下,實現民眾親近自然與環保友善山林的雙贏。【記者 林曉平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