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科學研究指出,隨著環境汙染急速惡化,人腦中的塑膠微粒汙染日益嚴重,恐引發中風、心臟病等症狀。專家呼籲,檢測到直徑小於5公厘的微塑膠透過口鼻進入人體中,這些塑膠微粒堆積在人體器官中,包含腦部、肺部、肝臟、腎臟、膝關節等,驚人的是大腦中竟有0.5%的塑膠微粒。
外媒報導指出,研究人員在肝、腎、腦等各個臟器中發現了塑膠微粒。從1997年到2024年間的數十起屍檢結果,人腦中的塑膠微粒及奈米塑膠成長迅速;科學家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樣本塑膠微粒濃度竟高出了6倍左右。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多為奈米級的塑膠碎片以及薄片,最常見的是用於食品和飲料包裝、塑膠袋等聚乙烯,平均佔了塑膠總量的75%,堪稱是塑膠污染最為嚴重的組織之一。
據悉,塑膠微粒是由塑膠垃圾所分解而來,從最高山到深海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人類透過食物、水甚至呼吸而攝入這些微粒。還有研究指出,在骨髓樣本中也發現到塑膠微粒,甚至連髖關節、膝關節膜層中,以及生殖器官同樣也被被檢測出塑膠微粒。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NMSU)教授康鵬(Matthew Campen)所率領的團隊,儘管研究還要更多驗證,但人們愈來愈常暴露於塑膠中,「腦袋裝塑膠」確有可能,因此怎麼保護自己成了當務之急。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醫學研究員Leonardo Trasande認為,從深海到大氣再到人腦,沒有一處未受到塑膠影響,為健康起見,日常應盡量減少接觸塑膠,尤其要避免塑膠進微波爐加熱、減少瓶裝水使用,還有輪胎磨損會產生大量微塑膠,所以,開車速度可以適當放緩,進而降低塑膠對於人體的傷害。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MIT University)化學教授瓊斯提到,因為實驗樣本的數量少,分析不受污染的塑膠微粒相當困難,所以,解釋結果時需要更小心謹慎。雖是如此,該研究成果也促使人們更努力去了解塑膠微粒是否會導致神經系統疾病或影響到其他身體上的健康。【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