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總統今天(26日)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以召集人身分致送委員聘書;並說明,為強化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我們要進行全方位的積極整備,讓國家力量更堅實,人民信心更堅定;並持續精進台灣各種應變量能,擴大政府與民間合作。期待和大家一起努力,建構國家韌性戰略的溝通協調平台,凝聚全民共識,提升國家整體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
總統指出,一個更強韌的台灣,將為全球的民主、和平、繁榮,帶來更多貢獻。當台灣社會準備越充足,國家就更安全;台灣越有自我防衛的決心,國際社會就更安心。盼集思廣益、眾志成城,讓台灣成為確保區域穩定與民主永續的重要基石。
總統表示,為了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國家發展擬定戰略,總統府將針對三大全球性議題成立三個委員會。在上個月「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已經召開第一次會議。今天,「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一次開會,我要感謝三位副召集人、各位顧問和委員的共同投入,也要感謝國人朋友一起在線上關心委員會的進行。
不論是氣候變遷、大規模天然災害的衝擊,或是威權主義擴張對民主的威脅,都不只是台灣的挑戰,也是全球的挑戰。這三個委員會的運作和目標,都是環環相扣,都與「國家韌性」息息相關,要打造更強韌的台灣,積極應對挑戰,也加深台灣跟國際社會的合作。為提升社會韌性,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要進一步從「盤點」到「驗證」,從三點強化來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
第一點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我們要進行全方位的積極整備,讓國家有更堅實的力量,人民有更堅定的信心,在面臨災難或緊急狀況時,政府和民間都能夠即時發揮力量,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
第二點是「強化應變、有恃無恐」。我們要擴大民力訓練及運用,並且加強戰略物資的盤整與維生配送,強化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的維持運作,健全社福醫療和避難設施的整備,以及確保資安、運輸和金融網絡的安全,持續精進台灣的應變量能。
第三點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我們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要進行全方位的驗證和演練,也要擴大跟民間團體和社會力量的連結,彼此攜手合作,以系統性、專業性方式找出問題、擬定對策、落實執行,才能夠解決問題。
上週六,921大地震剛滿25年,25年來我們持續提升台灣的防救災能力,如今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的目的,也是要讓每一個人在緊急危難時,找到自己能夠有所貢獻的最佳位置,來保護自己、貢獻社會、嚇阻來犯的敵人,也讓所有國人對台灣社會的持續性和未來充滿信心。
今天由國家安全會議以「全社會防衛韌性:規劃與挑戰」為題來進行報告,將向各位和國人朋友說明「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概念和運作,所面對的挑戰、設定的目標,以及相關任務的推動進度。
天災像是「急性感冒」,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疾病」,「全社會防衛韌性」要應對的有緩也有急,不只是國家災害緊急狀況,還有台灣長期遭受的灰色地帶侵擾、以及認知作戰等挑戰。
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站在民主防線的最前緣,台灣人民越團結,國家就越安定。台灣社會準備越充足,國家就更安全。台灣越有自我防衛的決心,國際社會就更安心。相信當台灣做好準備、展現決心,國際上理念相近的夥伴會更願意協助台灣,共同因應各種挑戰,同心協力降低風險。
因此,我要再次感謝各位,肩負起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的艱鉅使命,期待跟大家一起努力,盱衡全球情勢,建構國家韌性戰略的溝通協調平台,來凝聚全民共識,提升國家整體的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讓我們集思廣益、眾志成城,為「全社會防衛韌性」帶來更多力量,讓台灣成為確保區域穩定與民主永續的重要基石。謝謝大家!
【記者 黎明曉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