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國立歷史博物館即日起至12月8日舉辦「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聚焦於常玉、藤田嗣治等旅法藝術家與陳清汾、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等4位前輩藝術家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呈現從常玉到席德進3個世代藝術家在國際藝壇與自身傳統之間的交流與創新,為臺灣及華人現代藝術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特展策展人陳貺怡指出,此次特展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生命故事,描述當時大時代脈絡下臺灣藝術家創作風格的遷徙與流動,以及東方藝術教育如何融入西方元素,藉由向觀眾講述藝術家之間交會、感動的故事,以另一種新的眼光再認識常玉。
19世紀中葉以後,巴黎成為世界藝術之都,吸引無數藝術家前往,本次特展展出陳清汾的《巴黎的屋頂》、顏水龍的《港風景》及劉啟祥的《法蘭西女子》。同時,展出常玉44件作品,包括《菊》及《四女裸像》2件重要作品;展覽也涵蓋來自國內外收藏單位的藤田嗣治精選作品。「留法三劍客」中,吳冠中的《巫峽魂》、朱德群的《他鄉夜》、趙無極的《抽象畫》等融會東方特質與西方抽象的作品,以及潘玉良的《酒吧+女郎》及袁樞真《遠浦歸帆》都將在展覽中與民眾見面,充分展現他們在巴黎生活與學習的獨特視角。
史博館自1968年起獲得教育部撥交的42件常玉油畫,經過多次撥交與購藏,目前已累積52件常玉作品。1978年至2017年間,史博館共舉辦6次常玉作品展。此次「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為第7次展出,展出包括「庖丁解牛與西方前衛:常玉」、「巴黎學派中的日本人:藤田嗣治」、「進入世界的臺灣藝術先驅」、「留法三劍客、留法女性藝術家與常玉最後的訪客」等4大單元。策展人陳貺怡透過此4大面向探討20世紀初、中期藝術家如何在文化衝擊中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與藝術傳統,並創造出新穎的藝術風格。【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