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臺灣家白蟻與格斯特家白蟻在野外相遇,是不是可能交配產下破壞力更強的「超級白蟻」後代?這個國際間研究人員長期關注的議題,近日有了重大突破!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研究團隊,與慈濟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跨國跨校合作,透過野外調查與分子生物技術,證實臺灣的自然環境中,已經有混種雜交白蟻存在。
臺灣家白蟻是臺灣的原生種,格斯特家白蟻則屬於入侵種,最早在臺灣的紀錄可以追溯到1911年。李後鋒解釋,這兩種物種分佈的區域有很明確的地理區隔,在自然狀態下不會相遇。然而,由於人類頻繁的跨國移動,白蟻漸漸透過船隻,傳播到不屬於牠們原生地的區域,成為入侵種,每年在世界各地總計造成高達數百億美金的經濟損失。
人為活動的介入,也使得臺灣家白蟻和格斯特家白蟻,在自然環境中產生相遇的機會。白蟻研究者們產生了一個疑問:這兩種白蟻是不是有雜交的可能?他們產生的後代,帶來的危害,會不會比純種家白蟻還要嚴重?
過去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已經在實驗室內,證實兩種白蟻可以雜交產生後代,生下的後代數量比純種白蟻還要多,而且對溫濕度變化的適應能力也更強。因此,臺灣團隊想繼續解答的問題是:這樣的雜交現象,在野外會不會發生?雜交白蟻在野外又是否能順利存活?
李後鋒解釋,在臺灣這兩種白蟻重疊分佈的時間,至少超過一百年,是全世界最有可能在野外觀察到雜交白蟻的地區。藉由全臺公民科學家的協助,研究團隊透過民眾與防治業者多年來提供的樣本,找到兩種白蟻重疊分布比例最高的三個地點,分別位在臺中、雲林與嘉義。接著,再派出三組調查員,在2019年到2021年間的3月至6月間,每天出外調查與採集白蟻。
研究團隊將採集到的白蟻進行分類鑑定,確認在臺灣家白蟻以及格斯特家白蟻之外,確實有形態不同的第三群白蟻,也就是雜交白蟻,發現地點都在臺中。從外觀就可以明顯看出,雜交白蟻的體色深淺,介於兩種白蟻之間。進一步DNA鑑定後,研究團隊發現,雜交白蟻不僅可以在野外存活,甚至還可以再和臺灣家白蟻或者格斯特家白蟻交配,產生後代。
李後鋒認為,臺灣透過野外調查,發現雜交白蟻的存在,不僅能作為過往實驗室研究結果的證據,也是白蟻研究的一大突破。研究成果與2024年3月刊登於國際期刊《Heredity》。
雜交白蟻是否會帶來更嚴重的危害與經濟損失?在野外和純種的臺灣家白蟻以及格斯特家白蟻,是否會互相競爭生存資源?還需要更長期的觀察與研究。李後鋒認為,若有更多民眾能夠加入公民科學家行列,協助採集白蟻樣本,將會讓研究團隊有更充分的資料,掌握雜交白蟻的動態,解開更多謎題,減少白蟻帶來的危害。【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