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已近尾聲,世界仍是天災人禍不斷,極為動盪的一年,讓我們回顧過去的一年有哪些重大國際新聞,並展望未來。
一、以哈戰爭陷人道危機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組織哈瑪斯(Hamas)突襲以色列南部,以色列軍隊旋即報復性空襲加薩走廊,並著手準備對加薩展開地面入侵,雙方正式開戰,震驚全球。這是該地區自贖罪日戰爭以來最激烈的戰事,死傷慘重,數百以色列人及外國公民被哈瑪斯擄為人質。雖然一度在卡達斡旋下達成臨時停火協議,並互相釋放人質,但協議結束雙方又展開激戰。
雖然西方世界普遍譴責哈瑪斯不應突擊以色列,但由於加薩人道危機嚴重,加上中東國家聲援巴勒斯坦,國際風向似乎有所轉變,內塔亞胡政府民調也持續下滑。此外,由於葉門胡塞組織對哈瑪斯的聲援,頻頻以飛彈、無人機襲擊紅海及亞丁灣的外國商船,全球知名航運公司陸續改道,運輸成本大增,也衝擊國際供應鏈。
二、陷入膠著的俄烏戰爭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烏戰爭已經持續超過21個月,目前俄羅斯佔領烏克蘭17.5%領土。由於俄羅斯在戰力上擁有絕對優勢,相較之下,烏克蘭軍隊精疲力盡,反攻進展不如預期,若無法繼續獲得西方支援,戰事及國內經濟都會陷入困境。
美國總統拜登雖然將援助烏克蘭視為明年競選連任的主要政策,但是在共和黨的阻擋下,對烏600億美元的金援仍有變數,歐盟也擋下了4年對烏克蘭提供20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對烏克蘭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國共產黨高層相繼被整肅或死亡
中國2023年黨政軍高層頻傳動盪,前外交部長秦剛、前國防部長李尚福陸續失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猝死,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
秦剛自2023年6月25日後缺席多個重要外交活動,7月中共宣布免除秦剛外交部長職務,由前任外長王毅「回鍋」接任,上任外長尚不滿7個月,為中國歷任外交部長任期最短。消息指出,秦剛被免職是因為婚外情及私生子,然而外媒踢爆,秦剛已於7月末在北京一家醫院死於酷刑或輕生,但無法被明確證實。中國前國防部長李尚福也於與秦剛消失的時間點相近的2023年8月就未公開露面,10月遭宣布免職,到職也未滿1年。
不過2023年下半年中國官場最令人震驚的,是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之死,官方表示李克強10月27日因心臟病在上海去世,享壽68歲,由於事發突然,加上中共高層人事地震頻傳,輿論質疑其死因並不單純。
四、最熱的一年 極端氣候威脅生存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9月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6月到8月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三個月;同時全球海表溫度已連續三個月呈現前所未見的高溫,南極海冰覆蓋面積也處於歷年最低水平。
極端氣候也導致天災,利比亞2023年9月遭遇風暴襲擊,造成3958人死亡、9000多人失蹤;美國夏威夷毛伊島(Maui)8月發生本世紀最嚴重野火災情,造成至少115人死亡。希臘羅得斯島(Rhodes)及科孚島(Corfu)的遊客與居民也被迫逃離大規模野火。而加拿大的野火,造成超過1800萬公頃的森林遭焚燒。
五、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發生強震 奪5萬人性命
土耳其跟敘利亞交界處2月發生芮氏規模7.8的強震,威力相當於251顆原子彈爆炸,時逢氣候嚴寒加上進出災區的道路遭到破壞,救援工作十分困難,造成超過5萬人罹難,創當地百年之最。
另外土耳其政府1999年開徵的「地震稅」,總額超過1400億台幣遭到挪用償還積欠IMF的貸款,土耳其的災後重建面臨嚴重困難。
六、拜習會
眾所矚目的「拜習會」在美國當地時間11月15日於舊金山登場,這是美中兩大經濟體領導人睽違一年後再次面對面會談,議題包括恢復軍事溝通、打擊芬太尼(fentanyl)販運和人工智慧(AI)衍生問題等,台灣議題也在討論之列。
根據美國官員透露,習近平否認2027年或2035年武力犯台。習近平在當晚出席與美國企業高層的晚宴表示,美中和平共處的趨勢不會改變,同時中美也不應該互相干涉,各界解讀美中分歧仍在但緊張緩解。
七、印度成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聯合國於4月宣布,印度人口達到14.29億,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同時印度也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印度2023年主辦G20峰會,習近平缺席,印度總理莫迪則宣布將有55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 成為G20常任成員,代表提升至與歐洲聯盟同等地位。
印度在過去數十年間,生育率提高且嬰兒死亡率下降,全國平均年齡僅為28歲左右,而包含中國在內的全球諸多國家則生育率不斷下降,人口紅利呈現負數。印度的龐大人口將促進該國經濟成長,印度在國際地位也可望受惠提升。
八、人工智能AI發展引發好萊塢罷工
聊天機器人ChatGPT去年問世,人工智能(AI)迅速發展引發全球關注。然而AI到底是開啟了人類新時代,還是惡夢的開始,引發熱烈討論。悲觀派警告,人工智慧可能會造成大量失業、加劇現有的社會不公平,甚至引發人類滅絕。
這股擔憂延燒至好萊塢,5月起好萊塢編劇、演員陸續開始罷工,要求提高薪資和限制電影中使用人工智能。罷工於9月以達成工資協議和人工智能使用保障措施而告終。這場罷工癱瘓了六個月美國影視製作,經濟損失至少60億美元。
九、日本福島核廢水排入海 中俄全面禁日本水產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8月24日正式啟動福島核廢水排放入海,第一波核廢水將以每日460公噸的速度排放,將耗時17天排放約7800公噸的核廢水,10月5日又啟動第二次核汙水排放,2023年度將分4次排放。並計劃在2050年之前,將福島核電廠內約134萬噸核廢水完全排入大海中。
然而自8月24日開始排放核廢水後,中國隨即宣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讓日本漁業損失慘重,不僅一家專門出口水產至香港的公司倒閉,當地價格也出現暴跌24%的慘況,隨後俄羅斯10月16日也宣布跟進中國,對日本水產品實施進口限制措施。對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追加207億日元(約新台幣45億元)緊急基金,以幫助因中國禁令受到影響的日本漁業和海鮮加工業者。
十、阿根廷右傾總統當選 推經濟休克療法
被稱為「南美洲川普」的極右派候選人米雷伊(Javier Milei),高票當選阿根廷總統。阿根廷年度通膨飆破143%,貨幣嚴重貶值,民不聊生,米雷伊勝出顯示阿根廷民心思變。
米雷伊上任僅2天,便啟動了經濟上的「休克療法」,將阿根廷披索官方匯率砍至800披索兌換1美元,重貶將近55%;新政府計畫將削減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2.9%的支出,以進行財政調整,許多阿根廷人的儲蓄也在一夜之間減少了一半,通膨預計明年將達到 200% 以上的峰值,然後開始下降。然而一系列撙節措施,也引發群眾的不滿,首都中心爆發群眾示威抗議。
【記者 周凱莉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