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醫療數位轉型 疫情下的智慧醫療科技新貌

科技部18日召開記者會,展現學界智慧醫療科技亮點成果,邀集4組學研團隊分享智慧醫院下新型態人員管制分流與定位追蹤科技,以及在遠距醫療領域,如何運用患者生理資料結合AI技術,預警病房異常情形,並在出院後遠端追蹤患者病情及心理變化,即時提供相關協助,展現應用生物科技與ICT結合的智慧醫院環境。

近年來AI、5G等應用技術突破,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產業數位轉型的腳步,政府推動「臺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加速導入數位科技應用在藥品、醫材、健康福祉等,提供醫院、社區等場域驗證智慧醫院、遠距醫療等實際案例,除提供國人更安全、優質之醫療服務,更將此創新醫療服務海外輸出,帶動精準健康產業產值躍升。

為了把關醫院進出民眾及醫護人員安全,遠離潛在新冠肺炎病毒傳播風險,臺北醫學大學陳瑞杰講座教授團隊研發「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透過獨有演算法技術連線衛福部資料庫,讓看診民眾於進入醫院前,一機快速完成實名制登錄、旅遊與接觸史檢核、體溫量測及口罩辨識,降低就醫傳播風險。產品已獲三軍總醫院(松山、內湖)、部立桃園醫院及馬偕醫院等超過20家醫院使用。

中央研究院張韻詩前研究員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朱宗賢副教授團隊研發「室內定位追蹤系統」,除了可提供醫護人員及就醫民眾院內導航、行動病人監護及電子圍籬等功能;當醫療機構發生確診個案時,可協助立即提供人員接觸史資訊,幫助精準匡列接觸者名單,提升防疫工作效率。產品已導入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及雲林榮民之家運用。

國立中央大學羅孟宗教授結合學界AI技術能量,與業界心電圖、呼吸監測廠商合作開發「生理資訊智慧監控系統」,並導入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讓醫護人員遠端即時掌握病患者狀況,降低醫病接觸風險及人力負擔,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針對患者癒後心、肺臟功能異常進行預測示警,讓病房管理更智慧有效率。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黃瑞仁院長及馬惠明副院長與廣達合作之「智慧遠距居家照護平台」,結合醫療大數據及資通訊技術,透過雙向視訊平台讓醫護突破時空限制,隨時掌握病患身心狀況。獨特「低接觸高關懷」設計,從心理與生理提供多層面「持續性的照護」,透過科技幫助讓患者在出院後,身心都能持續得到整個醫療團隊專業照護與愛心關懷。【記者  鄒弘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