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氣象組織10月28日表示,影響世界許多地區的溫度、降雨和風暴型式的反聖嬰現象已經形成,預計將持續到明年。預計今年的反聖嬰現象的強度為中等到強。上一次出現強反聖嬰事件是2010-2011年,隨後在2011-2012年出現中等強度。
反聖嬰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幅度降溫,並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它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通常與聖嬰現象相反。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裡·塔拉斯說: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是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自然驅動因素。但當前所有自然發生的氣候事件都是在人類導致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發生,它加劇極端天氣,影響了水迴圈。
塔拉斯指出,反聖嬰現象通常會對全球氣溫產生降溫作用,但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滯留的熱量足以抵消這種影響。因此,2020年仍將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年份之一,2016-2020年預計將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五年。現在的反聖嬰年份甚至比以往出現強聖嬰現象的年份更暖。
最新的季節性預報顯示,大非洲降雨量低於正常水準;中亞降雨量也低於正常水準;東南亞、太平洋部分島嶼和南美洲北部地方的降雨量則高於正常水準,北美洲的大陸北部沿線帶來高於平均水準的降雨,同時低於平均水準的降雨會貫穿整個南部,在加勒比地區會導致颶風季節強度增加。
2020年的颶風季是迄今有記錄以來最活躍的季節之一,在南美洲可能會給大陸北部大部分地區帶來高於正常水準的降雨量,而其南下的東、西海岸都可能出現低於正常水準的降雨量。
世界氣象組織最新通報顯示,熱帶太平洋海面溫度在2020年年底之前,有90%的可能性保持在反聖嬰水準,並有55%的可能性持續到2021年第一季。需要注意的是,聖嬰和反聖嬰現象並非推動全球和區域氣候型式發展的唯一因素。每次反聖嬰或聖嬰事件都各不相同,它們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可能因一年中的時間和其他因素而異,因此,決策者應時刻關注最新的季節性預報,以獲取最新資訊。【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