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第二波關稅啟動 開徵範圍擴大

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網站,美國東部時間23日凌晨零點01分(台北時間23日中午12時1分)開始實施價值160億美元,針對279個中國進口產品類別的額外25%關稅。受影響的產品包括半導體、塑料、化學品、摩托車及電動滑板車等,將美中雙方自7月起互課關稅的範圍擴大至500億美元的商品。

在美關稅措施生效後,中國馬上採取涵蓋333項產品的關稅反制措施,使得受影響商品總值達1000億美元,為美中貿易年度總額的7分之1。新華社報導指出,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約16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中國對美國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包括煤炭、廢銅、燃料、鋼鐵產品、汽車及醫療設備等,23日12時1分正式實施。

這次美國對160億美元商品的徵稅計畫外界並不感到意外,該計畫是美國3月宣布針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計畫的一部分。第一批34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計畫在7月6日已經實施,經過公共意見徵詢及審議期,8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對其餘160億美元清單內容進行調整後宣布,針對中國價值160億美元的279項產品課徵25%關稅,23日正式實施。

不過,許多經濟學家表示,提高關稅不僅傷害美國課關稅的國家,也會害及美國經濟本身。南加州大學佩薩蘭(Hashem Pesaran)對財經網站CNBC指出:貿易限制將減少貿易活動,長遠來看,不僅不利於中國,同時顯然也不利於美國。許多美國公司表示,提高關稅會傷害生意並使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佩薩蘭認為,到頭來,在經濟上變得更無效率,因此所有人都會以某種方式遭殃。

然而,包括佩薩蘭在內的許多人仍對全球貿易的命運持正面看法。佩薩蘭樂觀認為這種情況(貿易戰)不會打得太過火;經濟學家所學到的一點是,貿易對大家都有好處。

由於這一波關稅措施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項目,外界憂心台商恐連帶遭殃。經濟部長沈榮津23日則表示,儘管課稅項目涵蓋石化、鋼鋁及機械等,但這些產業的台商赴中投資,多半為當地內需市場,評估影響有限。而半導體方面,沈榮津認為,半導體台商在中國製造占比,與英特爾、三星及海力士等外國大廠相比是偏低,評估影響程度相對更有限,況且台商在半導體領域有競爭力,短期影響有限,台灣甚至有轉單效應,不過長期仍需密切注意美中衝突帶來的不確定性對產業的影響。而對於美對中實施的第二波加徵關稅,經濟部次長王美花也表示,我廠商受到影響不明顯。【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