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潛艦國造不是夢

7日聯合晚報報導,美方將核准台灣「潛艦國造」計畫所需技術,以商售方式提供裝載電戰系統、聲納等台灣尚無自製能力等「紅區」裝備。國防部發言人及總統府發言人先後也都證實此消息,也對國務院核發行銷許可(MARKETING LICENSE)加以感謝,國防部也強調國艦國造是國防自主重要政策。

然美國國務院則不願對相關內容加以評論,僅表示美方將會持續審視台灣方面的防衛需求。

台灣自1987年自荷蘭引進兩艘劍龍級潛艦後,已三十年未能取得新型潛艦,面對中國起飛的軍事實力,亟需潛艦補充。美國曾在2001年小布希時代向台灣軍售一系列武器清單,其中便包括協助台灣取得8艘柴電潛艦,然因美軍已多年未建造柴電潛艦,相關技術來源如德、法也在中國壓力下拒絕輸出相關技術,加上相關軍售價格無法達成共識,及台灣內部政黨惡鬥的結果,讓美方也對軍售潛艦計畫趨於被動。

由於外購困難重重,台灣海軍將眼光再度轉向自製,海軍自2014年起開始規劃「潛艦國造」計畫,並在2016年規劃預算,海軍並在2017年與台船及中研院簽署備忘錄,計畫在2019年前完成潛艦設計,2024年首艘原型艦下水,2026年前成軍,並將其命名為「海昌計畫」。

過去台灣也多次試圖規劃潛艦國造計畫,然均面對關鍵零組件,包括戰鬥系統、聲納、魚雷等多項被外界稱為「紅區」的零件難以取得的困境,也成為多年來外界爭論潛艦自製計畫能否成功的關鍵。

此次國務院批准對台潛艦技術行銷許可(MARKETING LICENSE),實際上是允許美國廠商分享相關技術資訊給台灣軍方,然美國廠商仍須就相關項目取得政府出口許可。不過此次美方允許廠商出口自製潛艦所需的「紅區」裝備,對於台灣潛艦國造計畫將是一大進程。潛艦國造計畫對於強化自身國防,及提升台灣軍事產業之發展仍將有諸多助益。不過因台灣軍方並無自製潛艦經驗,潛艦國造之路仍有眾多考驗。【記者 林曉明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