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地震是日本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死亡人數超過1.5萬人;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有2539人失蹤,因為重建工作緩慢而無法返回家園、流離失所的災民更高達73349人。311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不僅奪走人命,同時也造成福島核電廠爐心融毀,其輻射外洩造成東北數縣市暴露在核污染的陰影至今仍未消。而此次地震也引發全球反核運動,同時因台灣在311地震中慷慨協助,也對台日關係及日本政治勢力造成明顯變化。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日本東北方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9.0的地震,震源深度約24.4公里,是日本有觀測資料以來最大規模地震,而地震引發強烈海嘯,沿海的福島、宮城和岩手縣部分地區出現超過10米的超高海嘯,海嘯向內陸延伸達數公里,宮城縣至岩手縣數個城鎮遭到海嘯摧毀,甚至出現船隻高掛兩層樓建築物上的奇景,可見海嘯之高度及衝擊力。
之後有專家研究發現,有不少人在地震發生後返回位在沿岸地區的家中,希望可以帶走親人,然而由於沿岸交通橋梁眾多,造成交通堵塞,加上部分救難所高度不足,結果海嘯一來,反造成更多傷亡。
海嘯帶來的最嚴重損失當屬福島核電廠事故。地震來臨時,核電廠反應爐自動停止運轉,在一般情況下,核電廠會利用廠外電源來驅動冷卻系統,即使外界電源無法供應,廠內還有13台緊急發電機可應用。不過地震引發高達15公尺的海嘯越過原達5.7公尺的防波堤,進而淹沒發電機組,反應爐開始過熱並造成爐心融毀,輻射外洩,至今東北數縣市的農產品仍被台灣禁止進口。
在福島核電廠事件後,讓外界驚覺多重安全設計仍不敵大自然的力量,也讓核災陰影重現,多國後續出現反核聲浪,讓許多國家重新思考核電的可能危害,導致台灣在2014年宣布核四廠封存。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在1999年經歷過921大地震,日本當時率先派遣救難隊飛來台灣協助救災,而且也捐款和提供組合屋幫助災民。在311地震後台灣對日本也慷慨解囊,不僅政府及民間捐助金額高達200億日圓,同時多個民間團體及政府救難組織也火速趕往災區。然2011年4月,日本首相菅直人以政府名義在報紙上刊載感謝各國協助的廣告,其中獨漏台灣;甚至災後一週年的紀念儀式上,繼任的野田內閣也將台灣代表排除在外,加上內閣對福島核災應對失據,不僅讓日本國內民眾反感,也是其政黨在2012年全面潰敗的遠因之一。
而日本內部在311地震後所被激發的愛國心,不僅讓自民黨重掌執政,繼任的安倍晉三也轉向強化美日同盟關係,並對台灣相對友好許多。而此次賑災捐款也讓日本民間重新注意對台關係,並對台灣友好度大為提升,不僅電視及主流媒體大幅報導台灣捐款為世界各國之最,同時抨擊菅直人政府因政治因素而忽略台灣,並認為是對台灣善意的污辱。日本的廣告設計人木坂麻衣子為了感謝台灣人極力對日本震災伸出援手,特別在twitter上發起「謝謝台灣」募款計劃,不到短短一週便募集超過1900萬日幣,2011年5月份並在台灣報紙上刊登感謝廣告。此廣告刊出後,在日本國內掀起感謝台灣的熱潮,紛紛利用各種場合、活動及賽事向台灣表達感謝,也讓台日關係明顯增溫。
311地震代表著大自然的力量,也挑戰過去「人定勝天」格言。海嘯及所引發的核災帶給災民們難以抹滅的傷痛,當地經濟至今仍無法恢復,核災陰影依舊揮之不去。然在災難中也見到人性可貴的一面,相互扶持與照顧的情誼,尤為珍貴。這場地震不僅改變日本,也改變其政治及地緣關係,這可能也是始料未及之處。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日趨激烈,各國政府都面臨了更為艱鉅的挑戰,如何從過往事件中汲取教訓,強化救災及災害預警,都將是各國政府思考的課題。【記者 林曉明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