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增長過快 標普調降中國評級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21日調降中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降至A+,評級展望由「負面」調整為「穩定」,同時連帶調整包括匯豐中國、恒生銀行(中國)及星展銀行(中國)三家主要業務在中國的銀行信評,其中長期債評級由「AA-」降至「A+」,短期債評級由「A-1+」降至「A-1」,並警告一旦中國主權債務違約,這些銀行將無法避免違約。

這是自1999年以來,標普首度下調中國主權評級。標普表示,中國長期的強勁信貸增長,已增加其經濟及金融風險。雖然中國政府近來加大了「去槓桿」力道,或可穩定中期金融風險,不過標普預計,未來兩、三年內中國的信貸增速不會太低,且大部分信貸增速將超過名目,這會繼續推動金融風險上升。

標普認為,2017年至2020年,中國政府公布的廣義財政赤字對GDP的比率將接近或低於2.5%。不過由於表外融資可能會在未來兩、三年內持續,此一時期每年的廣義政府債務增量將為GDP的2.8~4.9%。

《紐約時報》則報導,中國控制的銀行一直在向浪費巨大與長期不贏利的國有企業提供大筆貸款;負債沉重的地方政府也一直在借錢。

而國際貨幣基金(IMF)8月警告,中國經濟中期突然出現「破壞性調整」的風險越來越大,因為中國政府依賴刺激措施來達到經濟目標,不願遏制處於「危險」水準的債務;估計中國至2022年非金融部門債務總額將達GDP的290%。

5月,另一家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也認為中國轉變增長模式的改革步伐緩慢,難以遏制財政惡化,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3降到了A1,這也是穆迪自1989年以來對中國首度降級。此外,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則於2013年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從AA-下調為A+。目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對中國評級均在「單A級」。

對此,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標普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財政部表示,標普忽視了中國金融市場融資結構的特點及政府支出所形成的財富積累和物質支撐,是對中國經濟的誤讀。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居民部門的儲蓄大量通過金融中介轉化為企業部門債務;高儲蓄支撐了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銀行貸款只要審慎放貸、強化監管,防控信用風險,可以保持好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

至於所指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仍在舉債支持公共投資,財政部表示,標普將融資平台公司債務都計入政府債務,法律上是不成立的;截至2016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5.32萬億人民幣,加上中央政府債務餘額12.01萬億元,中國政府債務總餘額27.33萬億元,佔GDP的36.7%。

另外,財政部負責人指出,從中國經濟增長看,經濟增速連續8季保持在中高速區間,標普在這樣的形勢下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令人費解。

不過,與穆迪一致,標普對中國的長期評級展望仍為穩定。2016年3月,穆迪曾將中國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2017年5月再度調回穩定。標普表示,長期評級展望為穩定,未來3至4年中國經濟表現將保持強勁,即使公共投資增長放緩,中國的實際人均GDP年增長率仍將保持在4%以上;至 2019年,中國人均GDP將從今年8300美元的預期值增加到1萬美元以上。【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