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11日公布「高教深耕計畫」,未來5年將投注850億元,每年達137.7億元的經費,讓全國大專校院來競爭申請,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表示,深耕計畫明年開始實施,此計畫比現行三項高教計畫的總經費118億元高出55.7億元,其中約1成經費是依學校學生數分配,其他9成都是競爭型經費,大學可自訂發展方向來爭取。
教育部表示,此計畫分兩部分,第一是全面提升大學品質與多元發展,包含整體教學創新、學校特色、高教公共性及社會責任等,約88億元,各校須將五成的經費用在教學創新,其他則是讓學校發展特色,如重視研究、國際研究、產學合作等。
計畫中,教育部特別將「大學社會責任」獨立出來,共有12億,姚立德表示,希望大學除專注於學術與實務,也能與企業或當地政府有所合作,與在地產生連結。此外,「支持及協助學生發展」是鼓勵大學募款幫助弱勢學生,只要募得1元,教育部就跟著補助1元,共13.7億元。
高教計畫第二部份是國際競爭與研究中心,共60億,教育部表示,國際競爭這部分是具研究能量的大學才有辦法申請到經費,性質類似目前頂尖大學,門檻資格預計8月公告,校數不會超過現在的12所頂大。而研究中心則是教育部和科技部首度合作,科技部補助7億元,以20億元規模來幫助尖端研究發展,未來將由科技部訂立主題,各大學可跨校合作解題。
姚立德表示,高教深耕具全面性,即便是將退場的學校,也還有要照顧的學生,因此經費中,2成是依照學生規模來補助,不過剩下8成的經費,已列入輔導退場的學校將不可申請,避免高教資源被稀釋。至於年改後恐爆高教師資出走潮,姚立德表示,大學爭取到經費後,可提出2成作為彈性薪資,為老師加薪,做為留才、攬才之用。
高教深耕實施在即,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指出,過去競爭性計畫績效指標過多,各校忙著紙上作業,卻無實際成效,建議教育部鬆綁,做好基礎工作即可,好讓大學有發揮的空間。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學校為了爭取計畫經費,教學研究和產學方向都必須配合計畫的方向走,成為一種強力制約,導致每所學校同質性太高,建議大部分的教育經費,應該用撥款方式,直接給予年度預算,各校才能彈性運用,依據自身條件發展出學校特色。【記者 舒潔靈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