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中央社董座 劉克襄:餘命和國家

國家《中央通訊社》將於7月1日改組,文化部27日發布第8屆董、監事遴聘名單,由作家劉克襄任董事長。劉克襄28日凌晨在臉書表示,台灣面臨比過往更加嚴峻的考驗,之所以會接任董事長,是來自友人的一句「能不能為國家拚一下」,最後他決定以餘命,為國家努力看看。

現年60歲的劉克襄是多元創作者,早期以觀察鳥類生態寫作散文,開啟台灣自然寫作風氣,被稱為「鳥作家」;在文壇頗具盛名的他,曾出版詩集、小說、散文集、兒童文學繪本、報導文學等,已故的《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曾表示,18歲時就是受到劉克襄啟蒙,才會走上生態攝影之路。

劉克襄50歲從媒體退休後,走遍台灣,以為一輩子都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27日深夜,劉克襄於臉書寫下600字感想,直言許多朋友都反對他接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連兒子也是,怕他這樣閒雲野鶴的人,會毀於政治的混沌洪水和漩渦裡,連妻子都自嘲的說「太好了,明年報稅可以減少許多」。

但友人日前來訪,他說導演柯一正曾跟他提到人生,「像我們這種四年級的,其實就只剩餘命。」離去前說了一句「能不能為國家拚一下」,他那天晚上第一次為了國家和餘命失眠。

劉克襄說自己是「非傳統典型媒體人」,秉持著「一個人的付出十分有限,改變不了什麼。但如果每個人都願意,台灣會有更多機會,因而願意以餘命,努力試試看」的信念,這段時間都在研讀中央社組織法規、拜訪董事了解大家想法。他將在7月3日召開第一次董事會當天,說明自己經營中央社的理念。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新聞傳播是社會公器,國家通訊社對維護公正客觀的新聞價值更是責無旁貸。中央社作為國家通訊社,未來應積極提升國際化、專業化及公共性。劉克襄是資深媒體人,在報業服務達25年,也是素負盛名的生態作家,人文素養深厚,關懷本土文化,長期關心社會公共事務,深懷社會理想,相信將能領導中央社拓展新視野,發揮最大公共價值,善盡公共媒體社會責任。

鄭麗君表示,日前台灣被無國界記者組織評選為新聞自由指數亞洲第一,對言論自由的保障與包容是台灣社會最珍貴價值,中央社可展望自勉創造台灣觀點的國際新聞平台,讓民眾更了解國際脈動,並透過新聞多語服務讓世界看見台灣,對世界彰顯台灣價值。

面對數位匯流時代,鄭麗君說,中央社應積極拓展數位媒介,維繫最公正客觀公共資訊與專業新聞服務。此外,中央社可扮演公民社會中優質文化傳播者角色,結合公廣集團資源,更提升公益性與在地性。【記者 王釋真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