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滅絕主因 人類增加

持續增多的人口,導致糧食、水和居住空間的需求高漲,今後50年,恐怕將把野生動物逼進「沒有先例的」滅絕危機,學術雜誌《自然》日前發表考察報導,為野生生物存續鳴響警鐘。

學術雜誌「自然(Nature)」的附錄、遠見(Insight)刊載的報導,記載了非洲、亞洲和南美洲所謂的世界上最多樣性生物生活的地域,超過360種大型哺乳類面臨的最大規模的威脅。

報導強調,並不完全沒有阻止這個威脅的方法。只是,必須徹底地改變人類的伙食和耕作技術,到2060年之前,不但要能對世界100億人提供「健康的食物」,同時也要能保護現存的一半以上野生生物的棲息地。

現代人類從非洲擴展到世界各地,也因此造成物種滅絕不斷地發生。從現在到約3000年前,曾經生活在地球上,體重超過44公斤的大型陸地哺乳類約半數以及鳥類的15%已經滅絕了。

現在的人口已是當時的25倍、70億人,預計本世紀末之前還會再增多40億人。  報導一邊說明已經有4分之1的哺乳類和13%的鳥類瀕臨滅絕的危機,一邊說明著「現在的鳥類、哺乳類和兩棲類的滅絕速度,是和過去5億年因爲隕石落下、火山的大規模噴火、地殼變動現象帶來的5次世界性大量滅絕是相同的。」

目前在地球上,約14%區域被指定爲保護區,可是,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在全世界依舊無法停止。作者們表示,由於狩獵、處分和非法盜獵等,對恐怕有滅絕危機的鳥類和哺乳類的多數,依舊讓其陷入危險。

譬如非洲的一部分,獅子的生存數目下降到原有的10%,主要原因是人類奪走了獅子的棲息地。另一方面在迦納,1970~1998年間,大量食用野生動物的肉,41種哺乳類減少了將近80%。

人口和經濟富裕增加,對野生動物滅絕的威脅也跟著增加。為了在地球上供應今後預期的糧食需求,到2060年之前,估計必須再開墾7億1000萬公頃的土地,其中,相當於美國一半面積的4億3000萬公頃位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報導也指出,在此現狀中要保護稀少的生物,擴大自然生態保護區和提升管理是必要的,強調「必須切斷不得不進行狩獵和非法盜獵的根本原因,就是提供替代的生活方式和提供其他的蛋白質來源。」【WPN編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