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V Magazine》報導,受到中國產品低價傾銷衝擊,歐洲最大太陽能廠德商Solarworld 11日宣布因無力清償債務及對繼續經營不具正面展望聲請破產。
1988年成立,總部設於德國波昂的Solarworld由執行長阿斯貝克(Frank Asbeck)領導,旗下擁有美國最大太陽能生產基地,曾是歐洲最大的太陽能企業,目前員工總數為3030人;自2012年起採行大規模撙節成本,而同年在來自中國同業激烈競爭壓力下,德國太陽能製造商Solon及Q-Cells先後步入破產程序。
面對中國的競爭,Solarworld推動美國及歐洲向中國的太陽能產品發起了反傾銷、反補貼。SolarWorld分別於2012年在美國、2013年在歐盟及2014年通過美國商務部,多次向中國太陽能產品發起反傾銷及反補貼的「雙反」控訴,認為中國傾銷補貼後的低價太陽能產品,損害美國及歐洲業者利益。
2013年Solarworld因面臨巨額負債進行財務重組,在積極導入PERC技術後,德國、美國的廠房合計擁有超過1GW的單晶PERC產能,同時也由於品牌優勢、在地性且不受稅率限制,產品在歐美擁有不錯的市場及價格。不過,2016年再度陷入嚴重的經營困境,前9個月虧損6200萬歐元,淨負債3.15億歐元,宣布破產後股票跌至79歐分。據外電報導,阿斯貝克在致員工的內部信中指出,中國的價格崩盤使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的價格自2016下半年起開始暴跌,去年迄今,模組市場價格驟跌近三分之一,而公司對後續幾個月的營運展望也相當悲觀,終至宣布破產。
對於SolarWorld的破產,歐盟總裁Milan Nitzschke指出,針對中國製造商的「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影響有限,而產能過剩又再次破壞歐洲製造商的前景,五年來,歐盟一直在抱怨中國太陽能生產商在歐洲的大規模傾銷,從那時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個工廠關閉和破產。
面對阿斯貝克的指控,陸媒表示,一直到2008年太陽能產業的全球龍頭都是德國,但其市場佔有率在中國企業的競爭下不斷下滑,而根據市場分析機構指出,全球平均生產成本是每瓦0.34歐元,Solarworld的成本卻是0.46歐元,毫無競爭力可言。另外,研究機構Warburg分析師薩米爾(Arash Zamir)也指出,Solarworld不敵太陽能模組價格持續下滑,在於所生產的太陽能板單位成本甚至比市價還高,營運模式註定失敗。
此外,陸媒還表示,實際上,全球太陽能產業的產能過剩、政府補貼減少及成本居高不下才是Solarworld虧損的主要原因。並指出,Solarworld AG的破產,可能顯示太陽能企業新一輪破產重組潮來襲,不但日本、美國的太陽能企業將遭到血洗,中國太陽能企業中不具競爭優勢的企業也很難倖免。另外,印度及新興市場的成長幅度未能彌補中、美、日的需求衰退,今年將首見太陽能需求幾近零成長,嚴重供過於求或將使明年下半再現價格失序風暴,不僅元件價格全年跌幅將超過10%,中上游多晶矽、矽片及電池片價格都可能再創新低。
全球太陽能板出現供過於求,迫使製造商打消資產及認列虧損,中國業者以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及晶澳太陽能為首則全力捍衛市場主宰地位。而美國Suniva先一步於四月聲請破產保護,並向政府請願,呼籲對所有進口太陽能電池實施為期四年的每瓦四十美分進口關稅,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已就該請願進行審閱以決定是否啟動調查,等調查結束後才可能採取行動。
而據部分曾與Solarworl有業務往來的台灣廠商表示,在Solarworl發起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端的雙反戰後,不太敢承接其訂單,免得出貨數量及價格為其所掌握,在後續雙反年度複查時可能造成不利。另外,我國太陽能股王、導電漿廠碩禾日前公布首季每股純益僅0.64元,獲利年減逾九成,12日盤中股價激烈震盪,先漲後跌,最高上攻到267元,最低跌至242.5元,最後收在246元。碩禾對旗下Solarworl Innovations、Solarworl Industries Thuringen及Solarworl Industries Sachsen所屬母集團Solarworl AG宣布進入破產程序表示,該三家公司並未同步進入破產程序,至今銷貨交易及收款仍屬良好,將密切注意相關影響,且適時公告及適當反應於財務報表。董事長陳繼明並指出,首季營收下滑,認列匯損達2.91億元,不過有信心第二季會有較好的成績。而法人推估,碩禾五月營收可望月增二成以上。【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