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礎建設首場公聽會 學者意見兩極化

攸關8年8,800億特別預算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在朝野共識下,自10日起2週內,在立法院舉辦6場公聽會,首場公聽會針對綠能建設,立院黨團僅邀請學者專家參與。不過,一早會議還未開始,藍、綠立委就針對是否開放旁聽吵成一團,最後經由朝野協商,宣布同意已到場的新北市、雲林縣政府代表入場,且自第2場公聽會起,將廣邀縣市代表,各縣市以1人為限。

《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內容,包含軌道建設、水環境建設、綠能建設、數位建設、城鄉建設等五大建設,動用特別預算8年8,800億。其中,綠能占243億元,在五大建設中占比最少,效益卻是最高,預計可帶動民間投資14,278億元。綠能建設項目包括智慧新節能、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沙崙綠能科學城等四大方向,主要預算用於帶動本地綠能產業。會中學者意見兩極化,贊成的學者認為,由國家帶頭,可望讓產業晉身國際等級,反對者則認為政府畫了大餅;至於應引入跨國企業還是扶植本地產業、發展大型電網或區域型系統,也引發諸多討論。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前主任杜紫宸表示,過去綠能發展都以培植本國綠能產業為主,進度緩慢,應引入跨國企業才能趕快減碳。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林健正、中興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許志義等人均認為扶植本地產業才是重點,發展本地綠能產業創造產值,並留住人才,並例舉中國太陽能產業突起,就是政府力量扶植的成果,現在中國市占率和科技上都已遙遙領先台灣。許志義認為台灣沉迷過去代工的小利,沒能跟上全球的創新競賽,產業發展也跟著落後,政府應帶頭急起直追。國民黨團則針對綠能建設提出四大疑點,包含「破壞農地」、「電價必漲」、「污染無解」與「非核跳票」等,並質疑有綁樁嫌疑,呼籲民進黨籍的召委要一視同仁。

由於這場公聽會僅邀學者專家參與,未開放旁聽,新北市政府經發局長施威全及雲林縣政府代表一大早就吃了閉門羹,國民黨立委舉牌高喊「公開透明、開放旁聽」,在藍綠立委爭執不下,召委邱議瑩宣布休息協商;最後協商共識同意已到場的新北市、雲林縣政府代表可進入旁聽,但不能發言。第2場公聽會起,將廣邀縣市代表,各縣市以一人為限。【記者 蔡青芸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