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脫歐衝擊效應顯現 英國的未來?

外電報導,英國29日正式啟動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第50條脫離歐盟程序,展開為期2年談判;據英媒報導,英國須付出高達600億歐元(約當1.8兆新台幣)賠償金,以補償先前已承諾支付歐盟預算額度、各種貸款擔保、歐盟員工及歐洲議會議員的養老金等;然這筆支出却較英國每年國防預算還高, 英國多次聲稱,歐盟此舉是漫天要價。而今英鎊大貶,衝擊民生經濟各個層面效應逐漸顯現,但在此時刻,依舊有看好英國未來的投資家。

為了對其他歐盟成員國起警示作用,歐盟要求英國支付高達600億歐元的賠償金,以作為英脫歐所付出的代價;此外,挺歐派分析,除了600億歐元的賠償金,英國還得另外付出國內經濟情勢。

首先,自公投脫歐後,英鎊兌歐元已貶10%、兌美元貶近15%,未來將會進一步貶值;據高盛指出,歐元兌英鎊未來3個月內,將自目前0.86左右上漲至0.90、英鎊兌美元在未來3個月內,由目前1.25左右跌至1.21附近。

由於脫歐後英鎊在4個月內貶值近20%,而英國約有50%食物、70%的水果、蔬菜仰賴進口;分析師預估,未來英國物價恐暴衝,並陷惡性通膨。

再者,英國房地產價格下降,分析師稱,英國2019年將正式退出歐盟,該過程為企業帶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企業擔心英脫歐後,進口關稅恐飆高,因此,企業均急尋找新歐盟據點,以防範未來風險;據估計,英國商辦大樓整體價格自2016年已下跌18%。

此外,英國經濟會急速衰退,英國脫歐後的未來7~8年間,英國GDP可能會掉7.5%,這相當於一週減少3億英鎊(約3.77億美元),或總共減少1,750億英鎊。

歐盟官員表示,向英國提出賠償金是基於「公平原則」,不是懲罰;因為英國一旦出走,歐盟每年預算就多出一個約100億歐元的大洞,必需另覓財源由其他成員國分擔、又或刪減預算。 然而,「泰晤士報」曾報導,英國聘雇律師指出,英國沒有任何法律義務要支付歐盟任何賠償金;同時,據英國上議院統計,賠償金也僅150億歐元;一名英官員比喻,英脫歐好比從高爾夫俱樂部退會,不去打球,當然不用繳會費。

歐盟則一再提出警告,倘若雙方未能就賠償金達成協議,將不會展開自由貿易協定之談判,並且不排除告上海牙國際法庭。英國則是希望這場離異程序和未來的貿易關係能同時討論。

然而在一片不看好英國的同時,現實狀況是英鎊在公投後確實大幅下挫,房價亦下修,但經濟況狀並未走向末日;實際上,2016年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英國經濟成長率有1.8%,表現僅次於德國1.9%;英國2月的通膨率來到2.3%,是近3年半最高點,失業率也未上升,反倒下滑至11年新低4.8%。

無獨有偶,中東國家卡達對脫歐後的英國前景深具信心,以往英國就是卡達最大單一投資國家,投資金額更早超350億英鎊(約1.4兆元新台幣),27日再次宣布,未來5年內將再加碼50億英鎊(近2千億新台幣)於英國,投資項目主要在基礎設施、能源、不動產及服務。

而目前幾乎是買下半個英國的香港首富李嘉誠,23日在業績記者會仍親上火線重申儘管面臨多重變數,依舊看好集團在歐洲佈局;電商巨頭亞馬遜也表示,今年會在英國再增加5千個職缺;全球最大線上旅遊公司Expedia不僅增聘數百名員工,其倫敦辦公室租約更是簽到2030年,以行動力挺英國。【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