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城鎮,車站前總會有一條熱鬧的商店街,但隨著人口減少、老化,商店街上一家家關著門,街上活力消失。這樣的現象如今在全日本發生,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產生,主要是空屋、空地持續增加, 「城市海綿化」成了當今都市計畫新課題。
日本如今有一個新詞「城市海綿化」,指的是都市中不規則的空屋和空地,造成的空洞如同海綿;即使市中心也發生個人繼承的土地卻當空地閒置,讓都市機能如海綿般弱化,是都市計畫的新課題。
根據2013年的住宅、土地統計調查,全日本的空屋達到史上最多約820萬戶,佔總住宅的13.5%,其中,扣除出租和出售用的,「其他空屋」有320萬戶,比5年前增加了2成左右,依此計算,每年增加10萬戶。
這幾年,老化閒置的空屋成了社會問題,2015年日本實施空屋對策特別措施法,對有倒塌危險和損壞周邊景觀的空屋,市鎮村可以命令所有權人修理或拆除。
空地增加也持續發生。根據2013年的土地基本調查,沒做停車場或是放置場等沒利用的空地在全國達到1554平方公里,比5年前增加了3成左右。其中,法人所有的部分是573平方公里大致上沒變,不過個人所有的部分為981平方公里比5年前遽增5成以上。
這樣的問題不只發生在人口減少的地方,人口增加的都市也有空地增加的嚴重事態,使得都市的機能和魅力降低,更加陷入產生新空地和空屋的惡性循環。
為此,日本國土交通省著手研擬抑制都市海綿化對策,決定徹底重新評估現今的開發整備階段的城市計畫制度,檢討將來的維持管理階段要有一定的管理結構。
現行的都市規劃法是以都市開發整備為前提,抑制無秩序的開發,限定能開發的區域,不過最近都市面臨空地持續增加,這是都市規劃法中沒估計到的事態。因此,日本政府開始以防止都市海綿化的觀點,重新探索新的都市計劃應有的樣子。 2014年成立了都市再生特別措施法,各鄉鎮市各自規劃住宅和商業福利設施地域,選定的地區國家以稅制等來支援。
雖然機制是要應對人口減少問題,但現實的問題是將住宅聚集到一定的地區是很難做到,抑制新的空地和空屋發生的效果也不透明。即使政府呼籲建設集中的街區,不過要遷移生活在那裡的老人是有困難的。
另一方面,雖然地方城市人口持續減少,但住宅區卻是持續擴散。各鄉鎮市利用郊外蓋便宜住宅,讓年輕育兒世代購買得起獨門獨院的房子;但這樣的做法又跟集中街區建設相違背。
未來在迎接真正的人口減少社會中,都市也無法避免空屋和空地的遽增,如何抑制「洞」在街區中不規則地蔓延,如何維持發展有效率的城市功能,不讓弱化的城市影響日本的經濟發展,成為一個直得關注的新課題。【記者 許婷婷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