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參與審判 正是司法改革關鍵

人從出生到往生,分分秒秒都與法律息息相關,如果不懂法律,可能一不小心就誤觸法網,或受到侵權產生損失。近來人民對司法極度不信任,小英總統上台後也以司法改革為施政主要方針,並籌備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向來以服務人類為宗旨的扶輪社,也極為關注司法議題。日前由忠美扶輪社主辦的「國際扶輪3520地區法治教育講座暨第十八分區聯合例會」,特別邀請台灣士林地方法院院長蔡彩貞以「我國刑事司法之今昔與未來—以建構正當、效能兼具的訴訟程序為核心」為題,分享刑事司法審判的實務經驗。而國際扶輪第3520地區地區法治教育推廣委員會主委,暨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李永然CP Perennial則以「解決民事糾紛的法律解析」為題,幫助現場來賓了解法律,並懂得以法律保護自己。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刑事審判e化也將成為未來法庭的趨勢,未來律師可能不用拉著裝滿卷證的行李箱上法庭,法官也不用再從大布袋中找案卷,只要一部筆電就可取而代之。蔡彩貞表示,所謂刑事審判e化,可以兩方面論之,第一就是科技法庭-卷證數位化,第二是刑事量刑系統-量刑預測。卷證數位化係將文書、圖示或證據數位化後予以展示;也可於原始證據上附加說明,或以局部放大,強調反覆等方式進行編輯。應用於法庭,能促進審判的公開、透明與進行效益;在檔卷保管上也有節能減碳的附隨效益。

刑事審判e化的第二個功能係應用在刑事量刑系統-量刑預測。蔡彩貞指出,雖然刑法第57條明定刑之輕重標準,但實務上,法官常依個人價值標準、累積之辦案經驗或以過去類似判決作為參考,加以裁量。而不同法官會因標準的個別差異,造成量刑歧異,違反公平原則。建立刑事量刑系統,將量刑的各項考量因素數位化及標準化,不但可提供量刑行情,增加量刑透明度,提升量刑之可預測性,更有助於人民參與審判制度,職業法官與素人法官就個案量刑聚焦,為新制之施行,預作準備。

蔡彩貞強調,人民參與審判,正是司法改革的關鍵。因為人民對司法制度的瞭解與認同,始終停留在傳統司法想像,無法建立合理期待。於是法律專業與庶民二者間就存在著很深的觀念隔閡。據司法院104年度辦理之「人民對司法認知調查」,結果自認不瞭解司法制度的民眾比例高達71.6%,而民眾獲得司法資訊的主要管道為電視、網路等媒體,因而有「恐龍法官?」、「量刑過輕?」等等的司法的不信任。蔡彩貞表示,人民參與審判已蔚為世界潮流,鄰近的日本及韓國均早已實施。而台灣,目前雖尚未決定採參審制或陪審制,但法庭活動因人民參與而透明化,而人民也因實質參與而對司法更瞭解及信任,真正做到定紛止爭,已成為現階段司改政策最關鍵的一步。

李永然律師則從民事觀點提醒社友,唯具備法治觀念才能保護自己。他表示,法律是保護知道法律的人,有了法治觀念就懂得伸張權利,這也是辦理這場法治教育的主因。但他並非鼓勵興訟,李永然表示,俗諺云「瘦的和解勝過胖的判決」,民事紛爭固然可用訴訟來解決,但民事訴訟資源有限,打官司程序既複雜又冗長,當事人需花費很多勞力、時間及費用,若能經由訴訟外的機制,如和解、調解、仲裁來解決紛爭,自屬最佳良策。另當事人自行或經由律師之協調或斡旋,而達成和解,亦屬解決民事紛爭之途徑。

律師執業多年,李永然感觸很多當事人其實都是為了「爭一口氣」,堅持要告到底,結果陷入「訴訟」的煩惱業障。他呼籲,用對方法很重要,一旦發生紛爭,要懂得慎選適當的解決途徑,才能快快樂樂做其他有益的事。但不論民事、刑事,若真的無法避免走上法庭,法院應該給予人民正義,保障當事人權益,因為是人民的司法就應該確保人民的權益!【記者 張若渝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