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I浪潮席捲下,台北市高中「人文社會資優班」逐漸式微,建國中學、北一女人社班在今年走入歷史,只剩中山女高有人社班。建中校長直說遺憾,但與北一女校長皆強調,人社班未消失,只是融入在每個班級、生活中。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認為,自然組學生也必須參與人文社會課程,發展AI同時,不能讓AI陷害人類、破壞倫理。可見AI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技術世界,也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探討AI教育如何提高創新科學與人文素養,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關係到未來社會發展的現實課題。
教育影響著人類的生命歷程,教育的首要任務或者目的,就是讓受教育者能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他們自行選擇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因此,任何的教育制度與方式,都必須讓受教者了解生命的意義與責任,除了利己更不得偏離善良與利人,人類才能永續地球的未來。
在20世紀中期,知名企業家摩托羅拉創始人馬丁·庫柏(Martin Cooper)曾提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理念,強調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源於人類的需求和本質。如今,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進步,這一理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面對AI時代的來臨,人類必須深植人文素養與良心教育於生活、職場,以及學術研究、科技發展等各層面,以確保科技的發展始終服務於人類的福祉。
AI技術的發展應以人文素養為基礎。科技的進步不應僅僅追求效率和創新,更應考慮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文素養包括對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理解,這些知識有助於人們在科技發展中保持對人類價值和道德的堅持。教育體系應該將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相互結合,使學生在掌握AI技術的同時,也能深刻理解其社會意義和倫理挑戰。例如,通過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在技術開發中考慮隱私保護、公平性和社會責任等問題。
良心教育在AI時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AI技術具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決策能力,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倫理道德問題。良心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在面對技術挑戰或利益誘惑時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這需要教育者在課堂上強調誠實、責任、同理心和公正等價值觀,教育更應該強調謙遜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科技雖然強大,但並非萬能,人類仍需要保持謙虛和求知的態度,才能真正理解和利用技術帶來的益處。並通過案例分析和倫理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和應對AI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
此外,教育者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獨立判斷。AI技術的應用範圍廣泛,從醫療、金融到日常生活,都涉及複雜的倫理決策。學生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質疑和分析AI系統的決策過程,從而避免盲目依賴AI所提供的資訊及技術,辨真偽明是非的能力更是需要不斷加強。跨學科的知識教育和媒體素養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世界,避免陷入無知和偏見的陷阱,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問題導向的學習方法來實現,讓學生在實際項目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
最後,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該制定相關政策,支持人文素養與良心教育的推廣。這包括提供專業發展機會,讓教育者掌握最新的AI技術和教學方法,以及資助相關的研究和教育項目。此外,應該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到這一過程中,形成一個支持人文素養和良心教育的社會氛圍。
在AI時代來勢洶洶之際,期待能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便利的同時,保持對人性和道德的堅持,實現科技與人文的和諧發展。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當以「AI技術是我們的工具,而不是我們的主人。」的思維與態度來應對,讓人人以良心為指引,迎接AI時代的挑戰和機遇,造福人類,護衛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