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友誼日(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Day)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慶祝友誼的日子,有些國家早於聯合國宣布這個紀念日的數十年前就有慶祝友誼的節日。友誼指的是人與人、國與國,以及於各個種族、團體、族群之間的情誼、友情、友愛,而友誼的建立在「交誼」,大至國與國的外交,小如人與人見面時的互動,尤其現代人更習慣在社群軟體上的互動,即使是一張隨手發出的貼圖都是交誼的方式,要如何建立一個和諧社會與世界和平的交誼方式與共識則是世人共同的課題。
當前全人類有太多共同的問題需要解決,貧窮、戰爭、人權迫害等種種人禍,其引發的各種危機與挑戰更是層出不窮,這些都需要人們一起團結面對,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彼此建立友誼。有鑑於此,聯合國在2011年4月27日正式宣布每年7月30日為聯合國國際友誼日。
年輕人是世界未來的領導者,因此聯合國非常重視年輕人的聲音與力量,強調鼓勵年輕人多參與各種不同文化的社會活動,就能促進國際間彼此更理解,也更懂得尊重且接受文化的多樣性。即是培養新一代更有人權、民主、更包容廣大的胸襟,就能讓他們成為領導人時,在他的崗位上有機會促進更多層面的和平與安全。
正因為國際間舊時代根深蒂固的新仇舊恨與利益衝突,導致現今全球衝突不斷,各種經濟、能源、環境等等的紛爭不停,而友誼能促使透過彼此的溝通建立共識而化解衝突,帶來和平與安全,甚至共榮共好,更能早日締造幸福安樂的世界。綜觀歷史,許多國家因為領導者的視野與理念,因而扭轉整個國家人民的命運。領導者若有著友誼和平的信念並付諸行動,將會帶領所屬領域的人們進入嶄新的希望未來,受世人愛戴。
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因為理解不同種族文化的多樣性,雖身處冤獄27年,仍堅持促進南非種族和解,促進境內種族間的友誼,讓南非種族間免除了長久以來的流血衝突。而曼德拉之所以能當選總統發揮影響力,是因為前南非總統戴克拉克願意放下種族對立,釋放曼德拉,才讓南非能締造種族和解的境界,因此1993年戴克拉克與曼德拉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個歷史見證更成為全世界的典範。
烏克蘭與波蘭長年因為國土與獨立問題而互相殘殺,二次戰大期間,烏克蘭曾為爭取國家獨立,大規模屠殺境內的波蘭人,導致10萬波蘭人死於非命,波蘭向國際控訴此舉是種族滅絕屠殺,並對境內的烏克蘭人進行報復與殺戮,俄羅斯也常以此挑撥波、烏兩國的關係。但近兩年來面對俄烏戰爭的殘酷,波蘭選擇盡全力援助烏克蘭,不但積極奔走國際鼓吹軍援烏克蘭,更盡力協助安置烏克蘭大量難民,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也屢次造訪烏克蘭,成為烏克蘭堅實的後盾。然而,戰爭之下沒有贏家,想想受苦受難、死傷無數的平民百姓如何撫平哀傷,想想被武器摧毀的建設何時能重建,想想發揮國際友誼的精神,能否有一個和解的方式以終止戰爭,這才是大多數受苦的人民與世人共同的期待。
1895年5月日本為佔領台灣,自登陸後一路燒殺擄掠,對照台灣史料1896年底人口統計,日本當時至少屠殺了台灣40萬人。但台灣人的善良與包容,友愛世界的心,並未囿於百年前民族與國家殺戮的歷史糾結,2011年日本發生311世紀大地震,造成1萬5,900人死亡,超過2,500失蹤,各國捐助紛至,捐助最多為美國,共捐台幣73.5億,但人口不到美國十分之一的台灣人,卻也捐助71.8億台幣,僅次美國,令國際訝異,日本輿論更是感動,認為此舉體現台灣人對日本災難的真誠友誼與同情之心。
除了上述外,也有因為國際友誼而締造和平的國際美談,過往蘇丹與查德兩國常年發生衝突,當時塞內加爾總統阿卜杜拉耶·瓦德(Abdoulaye Wade)在2008年成功從中斡旋調停,並讓兩國簽署了互不侵犯的和平協定。
多明尼加總統萊昂內爾·安東尼奧·費南德斯·雷納(Dr. Leonel Antonio Fernández Reyna),因為心存和平之愛,藉由友誼鄰國關係,在2000年調停了中南美三國-哥倫比亞、厄瓜多與委內瑞拉的多國戰爭,挽救無數可能需面臨征戰殺戮與死傷的人民與家庭幸福。這些都是因為國際友誼,而推己及人,締造各國和平幸福安樂的不凡事蹟。
上述實例都充分展現了「轉化仇恨、建立友誼、締造和平」的精神,因此聯合國鼓勵人們、各國政府、組織和團體,藉著紀念國際友誼日,舉行各種促進文明對話的活動,希望讓國際間更團結、理解並做出貢獻。希望藉由發展和維繫友誼關係,進而衍生彼此堅實的信任,一起團結努力,共同為保護全球的安全與和平而努力,營造一個更美好的和平安全世界,齊心扭轉國際各種危機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