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領航(6)-良心創造善的循環

2019年在維也納聯合國總部慶祝聯合國將4月5日定為「國際良心日」。
 

台南市鎮海國小校長涂榮祥:洪博士推動「良心時代運動」,呼籲每個人能良心覺醒,讓自己更好,進而能影響別人,外在環境也會跟著改變。將這樣的理念推展於校園的環境教育,資源回收、節約用水及用電、減少使用一次性製品、使用環保袋、減少食物浪費等。學校要讓孩子從小認識家鄉、喜愛家鄉,進而保護家鄉,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臺灣食品安全及受害者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陳曼麗:最近食安問題嚴重,有良心的餐飲業者應關心消費者的健康,透過良心的驅動,創建一個善的循環,擴至整個社會。鼓勵大家在生活中做出有良心的選擇,盡自己的一分力量,相互影響。

中華民國玉清公益慈善協會理事長陳明珍:一個人是不夠的,希望把善心善行推廣出去,讓更多人一起來做,心存善念、多做善事、時時感恩、事事感恩。

陳澤彥婦產科醫院執行長黃貴美:看到台灣孕婦從孕期、產時、產後到融入社會,內心有很多害怕與焦慮,身為助產師,從良心出發,希望有正向的生產經驗,同時保持低醫療廢棄物,給下一代乾淨、低負荷的地球,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期待的精神。

 

良心愛地球 多一塑不如少一塑

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魯台營:在屏東環保局任內保護小琉球生態淨灘的經驗,發現大部分海灘廢棄物都是經河川沖進大海後隨著洋流漂到小琉球沙灘,其中最多的就是塑膠廢棄物,呼籲大家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不隨意丟棄,落實回收,改善塑膠的危害。

台塑退休高級專員康慶茂:根據環保署調查,台灣周遭水資源及我們吃的海鮮,都含有塑膠微粒,甚至44%自來水都已遭受汙染,即使使用逆滲透設備都無法去除,台灣塑膠製品和包裝垃圾迅速增加,一年尚有3億個寶特瓶未回收,受危害最大的是海洋生物及靠海維生的動物。呼籲人們應該發揮良心,反思如何減少傷害賴以生存的地球。

曾是幼兒園園長的溫善良:從事幼教期間,常利用空紙盒、空瓶罐、廣告紙作為教學素材,廣告紙是很好再利用的物品,可幫助孩童增進手、眼協調,並練習畫、摺、撕、剪等技巧,從小培養孩子愛惜資源、再利用的良好觀念。保護環境不分大人小孩,養成日常好習慣,減塑從自身做起,減少一個塑膠垃圾,就能減緩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