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稅真改革 良心救台灣(113)-學者專家參訪威權遺址 盼白色恐怖不再

國際人權學者走訪因太極門人權迫害案而傾頹殘破的瑞士山莊。
 

「WPN全民公審」節目中播出學者專家參訪國家人權博物館及孫立人將軍官邸,藉由實地參訪,了解台灣人權與民主發展的歷程。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是白色恐怖時期軍事、政治、治安案件審訊、羈押的場所。抗日英雄孫立人將軍則是因部屬涉入兵變遭檢舉而被牽連入罪,直到1988年被軟禁33年後恢復自由,密存的調查報告才被公開,前後歷經45年才還孫將軍一生清譽。

法國爭取個人及組織良心自由協調會(CAP-LC)主席Thierry Valle表示,為了集體記憶,為了國家與人民共同進步發展,必須通過轉型正義,有時政府還沒有準備好彌補過失,因為有時他們是新的政權,想抹去過去的歷史,但作為公民與社會應督促政府,為那些受難者、遭受酷刑的人伸張正義,就某方面而言這是一種重生。

聖荷西州立大學資訊學院講師Donald Westbrook提到,這是一個歷史紀念博物館,致力於台灣人權歷史,也是人權受侵害的歷史,但不僅只是檢視過去,而是結合現今並展望未來,不論是侵犯人權的行為或侵犯宗教自由。他特別提到目前國際正在關注的太極門案,還有這麼多不公義的事情存在,包括政治上、信仰上、哲學上的不公義、政治迫害,他們(加害者)都是在同一個保護傘下做出侵權行為。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曾建元教授表示,歐美學者去看過當年陳菊被關押的牢房,當年的階下囚現在成為監察院長,除了佩服她當年的勇氣外,更期許她可以讓台灣的人權各方面有更多的進步。
 

殘破的瑞士山莊 凸顯威權遺毒侵害人權

訪問團學者還參觀繼228白色恐怖後歷時最久、受迫害人數最多的太極門案所留下的不義遺址-瑞士山莊,藉此了解台灣後威權時期人權發展的真相。瑞士山莊為太極門掌門人預計規劃為太極門弟子鍛鍊身心、傳承文化的場所,卻因為1996年底發生的太極門案,被禁止處分甚至查封,歷經近24年,直到2020年8月25日政府返還山莊時,已成難以整建的廢墟,成為台灣在後威權時期人權遭迫害的不義遺址。

《寒冬》雜誌總編輯/新興宗教研究中心(CESNUR)主任馬西莫·英特羅維吉(Dr.Massimo Introvigne)指出,有些官僚忘記了他們的良心,太極門為瑞士山莊所付出的一切,都徹底化為烏有。他看到太極門弟子的韌性,官員的腐敗和邪惡最終沒有得逞,沒能阻止太極門人行善濟世。太極門人仍繼續努力,仍繼續成為所有想要將良心視為人類終極道德指南針的人之燈塔。這就是太極門給予世人的啟示。「正如我們在其他場合說過: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是太極門。」

丹麥心靈人權組織Soteria International副主任Camelia Marin很佩服太極門師徒堅持立場,不接受妥協,不因為要解決問題而繳不應該繳的稅。她親身接觸太極門之後,更能理解太極門為了對抗不公正而採取捍衛的行動是多麼重要。

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吳景欽表示,台灣在戒嚴時代,嚴格管制人民的宗教、信仰,解嚴後,威權體制卻未完全去除,1990年代宗教掃黑政策明顯可見,其中,又以至今27年的太極門案,受到最大的戕害,也成為台灣司法與稅法改革的重要指標。該案一再凸顯台灣的司法與稅法弊端,既是一面法稅照妖鏡,同時也促使社會大眾藉由關注此案,來持續推動司法與稅法制度大幅度的改革。 

國際人權學者應台灣人權智庫、華人民主書院及公民監督聯盟的邀請,也拜會立法院、監察院。英特羅維吉向立法院院長游錫堃重申,他們愛台灣,支持台灣對抗國際威脅,敬佩台灣向世界證明中華傳統文化與民主兼容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指出,沒有一個國家是完美的,包括西方國家各地都存在著懸而未決的人權問題;他們注意到台灣也有這些問題。正是因為他們是台灣的朋友,關心台灣的國際形象。他強調,在許多國際會議上,雖然台灣對信仰自由的態度受到普遍的讚揚,但還是有心靈團體─太極門的案件尚未解決。

游錫堃回應表示,會持續關心太極門的議題。認為學者專家都來自民主先進的國家,如果提供國會能怎麼做的方法,願意依照各國的建議。

我國宗教自由無任所大使布興・大立陪同國際人權學者參訪監察院與國家人權委員會,拜訪院長陳菊以及田秋堇、賴振昌等監察委員。英特羅維吉提到,台灣最重要的宗教信仰自由案件就是太極門案。他相信監察院院長和布興・大立大使以及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委員們都很關心太極門案,國際人權學者會做為太極門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尋找快速解決案件的方法。台灣需要朋友,但要交到朋友,就不應該在人權紀錄上受到批評,太極門案需要在公平、誠實和公正的方式下被解決,並且還要快速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