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首屆世博會在當時的日不落國大不列顛首都倫敦舉行,正式把世界帶入現代。當時以天朝自居的中國有一位廣東商人徐榮村攜三名裹小腳妻妾,以12捆「榮記湖絲」頂級中國絲綢獲女王頒獎。從此展開的世博史,就是一部改變人類生活的發明創新史,從縫紉機、汽車、摩天輪、齊柏林飛船、電視、…甚至被稱為「會移動的鈕釦」-拉鍊等等新事物,都是在世博會上第一次與世人見面。
一百五十九年後,輪到揚名英倫的徐榮村小腳妻妾的祖國舉辦這場盛事,也是中國以新興世界強權之姿掌握未來、引領風騷的華美秀場。中國預料也將在世博會後,更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的科技與市場。
在全球暖化議題高唱入雲之際,綠能及低碳無疑是本屆上海世博焦點,也成為本屆各國共通語言。如果說上屆日本愛知博覽會,是展示「自然的故事」;本屆世博強調的,則是低碳及節能構成的未來新城市。從總建築面積七十八萬平方公尺的「一軸四館」看,綠色科技貫穿其中,也是至今全球綠建築運用最集中典範。
包括中國館在內的幾大地標,都集中應用先進太陽能、LED照明、冰蓄冷、地源熱泵、屋面雨水收集利用、江水源循環冷卻降溫、氣動垃圾回收、綠地節水灌溉和可再生使用等環保科技。美國館也在屋頂平台仿歐巴馬夫人做法,搭建城市蔬菜花園。芬蘭館更是以十八噸廢紙做成,十年都壞不了。
別看中國館外觀像皇冠般生硬,但卻結結實實是環保建築。其層層出挑的造型,夏天可自然形成上下層遮陽,景觀設計加入小規模人工濕地,可實現環境自潔,成為生態景觀;另外,頂部、外牆都採用大量太陽能技術維持能源供應。
世博中心採用的是光電幕牆系統、江水源冷卻系統、氣動垃圾回收系統、空調凝結水與屋面雨水收集系統、程式控制綠地節水灌溉系統等環保科技;外觀像「飛碟」的世博文化中心也很特別,座位可根據需要調整為四千座到一萬八千人座;世博中心則有面「會呼吸的牆」,玻璃縫細可透過手動或電控開啟,形成空氣對流; 「陽光谷」則是大型自然光收集器,是世界最大的索膜結構建築。
美國館是C片區最大館,主題「擁抱挑戰」的美國館,也使用各種環保技術,如採獨特設計瀑布和倒影池降低入口處溫度,減少噪音;且仿蜜雪兒.歐巴馬在白宮建的屋頂平台花園,在屋頂建了城市蔬菜花園,增加額外熱能冷卻效應。
芬蘭館更是環保典範!館場外觀像「冰壺」,靈感來自冰川時期被磨蝕後形成的壺穴。芬蘭館通體白色,類似瓷器,使用的材料是十八噸廢紙張和塑膠合成的複合板。材料商說,壽命可達十年,且不會在陽光下變灰,可與普通生活垃圾一起處理,比如用來焚燒發電,甚至可再生產新的複合板。
上百位參觀世博的大陸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的杜祥琬就對城市最佳實踐區中台北館垃圾回收處理,印象深刻。企業館也展現不少節能理念,「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內,就看到生產新概念能源車「葉子車」,構想是讓汽車像植物葉片一樣,吸收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轉化為能力能源,實現碳的「負排放」。
「綠色世博」展現中國企圖引領世界的雄心,全區綠建築整體平均節能高達六○%到七○%,所有水也都可生飲。預料本屆「世博」主要貢獻,也將是營造低碳、綠能的未來城市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