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差異而團結:教宗方濟各與洪道子博士 —— 一段個人回憶錄

By Marco Respinti*

作者:馬可·雷斯賓蒂*

作者介紹:

馬可·萊斯賓蒂(Marco Respinti)是《國際家庭新聞》(International Family News)的總編輯,也是意大利一名專業記者、散文家、翻譯和講師,以及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IFJ)成員。一直以來,他都在向意大利國內外多家印刷類或在線期刊雜誌投稿。他翻譯、編輯過很多著作,其中包括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S. Eliot)、羅素·柯克(Russell Kirk)、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R.R. Tolkien)、雷吉娜·佩爾努(Régine Pernoud)及古斯塔夫·蒂本(Gustave Thibon)的作品。此外,萊斯賓蒂是羅素·柯克文化復興中心(Russell Kirk Center for Cultural Renewal)的一位資深成員,該中心是美國一家無黨派、非營利性教育機構,總部設於密歇根州米科斯塔。他還是歐洲復興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Renewal)的創始人兼委員會委員,該組織是一所無黨派、非營利性的泛歐教育機構,總部在荷蘭海牙。他同時也是歐洲信仰自由聯盟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Federation for Freedom of Belief)的委員。萊斯賓蒂現同時擔任學術出版物《新興宗教研究中心期刊》(The Journal of CESNUR)和關注中國宗教自由與人權狀況的《寒冬》雜誌主任。


主教教宗喝采,向他致意,總是對他懷著善意之詞。教宗,即使不是被視為最高的道德權威,也被普遍視為崇高的道德權威,甚至是最高的道德權威。來自各種哲學理念和政治背景的人們,都向他表達尊敬與感謝。當然,也存在許多批判聲音,甚至是尖銳的批評。然而,批判通常是在遠處表達,且多半透過媒體間接傳遞。親自面對教宗時,敢於公開批評的人遠遠是例外,而非常態。

其中或許隱含著某種羞怯,甚至是懦弱,但若再深入探究,則顯得不夠寬厚。教宗喚起了與他見面的人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感。彷彿存在某種超越言語與思想、超越批評與讚美的力量,一種能觸及每個人心靈的精神力量,無論其背景如何。當然,羅馬天主教徒認為,這是來自教宗作為基督的代表及教會領袖的神聖魅力。但即使是非天主教徒也普遍認同:「那裡有某種特別的東西。」這就是教宗的祕密。

教宗方濟各(1936–2025年),羅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在這個歷代教宗的祕密之外,又增添了屬於自己的第二層個人祕密。通常,對批判者和反對者而言,現任在位的教宗總是「壞」教宗:因為違逆潮流的神學教導,因堅守被視為過時且具爭議性的道德立場,或因推行不符合世俗掌權者意願的政治策略,而遭到責難。而那些所謂的「好」教宗,總是那些早已作古的教宗。這是一種透過偏見甚至誹謗來解決矛盾的方式,卻忘了當年這些「好」教宗在世時,也曾被視為「壞」教宗。教宗方濟各的祕密,正是他打破了這種諷刺性言論—他在世時,就被認為是「好」教宗。這正是馬西莫·英特羅維吉於2013年著作《教宗方濟各的祕密》(Il segreto di Papa Francesco/Pope Francis’ secret)中所闡述的真理。

對這個祕密,存在一種膚淺甚至令人不悅的理解方式:一種輕率的態度,將一切差異抹平,忽略問題,就像顛倒了黑格爾名言「夜晚所有的牛都是黑的」,變成了「在模糊的白日裡,所有的牛都是白的」。但也存在另一種更深刻的理解方式:即,教宗方濟各的傳教方式,能夠觸動即使理念相距甚遠的人們,使他們被他的訊息深度所感動。這個訊息,不只對天主教徒,也對非天主教徒發聲。因此,歷代教宗那股吸引人心的祕密,在方濟各身上具體呈現。換言之,方濟各讓世人能夠在不受偏見扭曲下,真實地看到現任教宗。而在這裡,這個祕密開始轉化為一種奇蹟。

我誠然不知道,這樣的情感在2024年5月15日洪道子博士與弟子們會見教宗方濟各時是否也出現了。洪博士是太極門掌門人,太極門是一個融合武術、氣功與自我修養的門派,強調良心在人類行為中的核心地位,並致力於推動全球和平與相互理解。《寒冬》的讀者或許熟悉太極門在中華民國(台灣)遭受打壓、宗教自由受限的經歷。那一天,在羅馬市中心熾熱陽光下,太極門掌門人與弟子們在酷熱中長時間等待,只為了向教宗致意。

你可以想像這個場景:一群由精神領袖帶領的亞洲人,從世界的一端遠道而來,會見另一位來自世界另一端的精神領袖。表面上看,他們信仰不同,彼此有別;但實際上,他們對精神層面懷有深厚情感,這使他們成為慈悲的人,服務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他們堅信,必須妥善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以免其受苦,但也明白這並非一切,有時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他們都知道,培養良心才是人生圓滿的關鍵,也深知即使是物質援助,也不應止於物質。他們真誠地愛護自己的兄弟姊妹,不論其種族、膚色、宗教背景或信念。他們努力成為正直、仁慈、善良且精神充實的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人,卻擁有深刻的共同點。

當然,我無權詮釋洪博士當天的心境,更無從揣測教宗方濟各的內心。但我有幸親身在場。

在《寒冬》及其出版單位新興宗教研究中心(CESNUR)友人的協助下,洪博士、幾位弟子與我獲得了聖彼得廣場教堂前院的保留座位,這裡正是基督信仰的心臟地帶。教宗即將登台發表演說的有頂棚的舞台就在我們正前方,僅數公尺之遙。如果我們想挑戰嚴格的規定,甚至可以觸摸到它。我們坐在教宗的左側,面向聽眾席,排在第二排。其他幾位弟子則在台階下方的聽眾席中,與歡呼致意的人群在一起。

許多人揮舞著小旗子,旗上印有教宗方濟各的肖像,或是梵蒂岡黃白兩色國旗,上面繪有聖彼得使徒交叉的雙鑰徽章,象徵通往天堂之門。

我們在烈日下耐心等待。在場的年長者也都帶著微笑堅持著。這樣的小小負擔,與即將迎來的回報相比,不值一提。然後,教宗方濟各出現了,依然帶著他溫暖的笑容,向群眾揮手致意並施予祝福。他開始發表演講,主題如常是慈悲,而慈悲也成為當天的主題,不論是直接、間接、直白或含蓄地傳達,總是將一切融為一體,訴說這個世界太常遺忘的深刻真理。

這場演說聚焦於「仁愛」,是他關於惡習與美德主題第19講的一部分——太極門非常熟悉這個主題。

演講雖短,但內容紮實,這正是教宗方濟各一貫的風格。演講結束後,他轉向教堂前院的人群,親自向大家致意。由於腿疾,他已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由隨從推動。他從自己的左側開始,也就是洪博士與我們所在的位置。他在每位來賓前都短暫停留。儘管安保要求大家保持坐姿,但沒有人遵從。我們也站起來了,隨後被警衛溫和而堅定地請回座位。教宗逐排移動,從面對聽眾席的一側開始,一直到面向大教堂的一側。每當他與來賓問候後,工作人員便迅速將該人的椅子移走,以便教宗能在輪椅上更靈活地移動。

輪到我們了。教宗停在洪博士面前。時間非常短暫,但洪博士有許多訊息想要傳達。雖然時間有限,但那一刻彷彿被拉長了,我們彷彿與世界隔絕,更有效地將訊息傳遞出去。洪博士特別贈送了三本著作:《良心:智慧之源》、《國際良心日特刊》、《溯古還原》,以及象徵太極門精神理念的禮物:「世界之愛和平宣言」卷軸與「太極門神鼓」。

洪博士以英語跟教宗交談。教宗雖然能聽懂英語,但這並非他最熟悉的語言。因此,我即時將洪博士的話翻譯成義大利語。教宗聽懂了,報以溫暖的微笑並親自道謝,這不是外交辭令,而是眼中閃爍著真誠火光的感激。那短暫的片刻,宛如永恆。教宗再次祝福我們,並特別贈予洪博士一枚官方限量版紀念章,紀念他任期第11年(2024年)。紀念章上刻有拉丁文:「SIMVL INVENIENDAE SVNT PACIS SEMITAE」,意為「共同尋找和平之路」。當年僅發行3000枚,贈送給貴賓。

一切轉瞬即逝,但這段回憶卻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這不僅僅是一種感性的情緒。這是一場良心的交流,由最高精神動機所驅動,旨在為這個世界帶來善意。再次強調,我無法詮釋洪博士與弟子們的內心感受,但對他們,也對我來說,這次會面都與以往截然不同。

我們在特別區的教堂前院停留了一段時間,隨後與其他弟子們會合,其中許多人是遠道而來的弟子。按照慣例,教宗方濟各搭乘特製座車,最後一次穿越聖彼得廣場,沿著朝聖人群巡行,之後走向大教堂後方,那裡是不對外開放的區域。他再次從我們面前經過,從大教堂左側的小巷進入(若你正面朝向大教堂的話)。我們也向那個方向移動,在烈日下耐心等待最後的時刻。教宗從距離我們只有幾公尺的地方通過。人群中此起彼落地響起歡呼聲:「Viva il Papa!」(教宗萬歲!)、「Long live the Pope!」(教宗萬歲!)在眾多飄揚的旗幟中,可以清楚看到太極門弟子們所揮舞的「良心時代」旗幟,強調以良心為核心,推動和平與普世理解的訊息。那是我們與教宗最後且永恆的一刻。

洪博士、幾位弟子與我,很快在梵蒂岡城牆外附近聚集,享用了幾道典型的羅馬料理——因為「入境隨俗」。這是一場慶祝,也是一場小型盛宴。沒有人評論這次會面,也沒有人直接談論這段經歷。我們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彼此間不斷地輕聲說著:「謝謝。」在那個燦爛的日子裡,這已經足夠了。

如今,教宗方濟各已經辭世,哀悼與喜悅交織。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後離去。我們則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因為記憶,正是人類將短暫時刻永恆化的方式。我們都懷著感激之情,感謝教宗——感謝他成為了教宗,承載了這一切意義。

他留給世界的最後訊息,是在2025年4月20日復活節當天,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一天,於「致羅馬與全世界」(Urbi et Orbi)祝福儀式上發表的。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在那次講話中,他總結了自己的教導。在他反覆強調的幾項基本理念中,「宗教自由」顯得尤為重要。他的表述方式,與國際條約及學界普遍接受的定義非常接近,即所謂的「宗教或信仰自由」(FoRB, Freedom of Religion or Belief)。他以堅定而獨立的一句話表達:「沒有宗教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以及對他人觀點的尊重,就沒有和平。」

太極門弟子對此體會至深,因為這正是他們的親身經歷。
他們的師父洪博士,畢生都在為此努力不懈。而教宗方濟各——無論他現在身處何方——也深知此理。

 

原文連結

https://bitterwinter.org/united-by-difference-pope-francis-and-dr-hong-tao-tze-a-personal-memo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