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颱風往往挾帶豪雨成災,不僅集水區水濁度飆升,也影響民生用水品質。根據台灣大學與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短期暴雨除了影響集水區水質外,水中的致癌物總三鹵甲烷(TTHM)、溶解性有機碳(DOC)飆升4成到2倍,提醒民眾小心謹慎風災後的飲用水,這項研究成果由台大環工所駱尚廉教授研究團隊在《Nature-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全球第一篇颱風影響供水水質的論文。
由台大環工所教授駱尚廉、伊朗籍的傅立達及成大環工系教授林財富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颱風與水質進行研究分析。研究團隊表示,過去一直研究探討水源中的致癌消毒副產物(DBP)前驅物質長期變化,卻忽略了DBP前驅物質或溶解性有機物(DOM)在短期暴雨對集水區水庫水質的影響。
研究團隊傅立達博士在蘇迪勒颱風來襲的前、後,沿直潭水廠的供水幹管到公館採取水樣,分析pH、濁度、溶解性有機碳(DOC)、紫外光吸收度(SUVA)、總三鹵甲烷(TTHM,為致癌物)及其組成之物種,發現颱風後兩天之自來水與飲水臺水質的TTHM、DOC與SUVA比颱風前升高4成至2倍多,對飲用水之安全造成嚴重影響,雖經煮沸兩分鐘,CHBr3與CHClBr2之去除效率仍僅有45%,煮沸5分鐘,TTHM總去除率可達70%;研究顯示,全球自來水水源之DOC與SUVA上升趨勢與颱風之頻率及強度逐漸升高有關,且為重要的驅動因子,此亦為全球氣候變遷的效應之一。
對此,台灣自來水公司表示,國內目前自來水都符合飲用水的水質標準,強調台水公司對於颱風過後的水質都有加強把關,提醒民眾安全飲用原則是煮沸後再飲用,希望民眾不要過於恐慌;環管處長袁紹英表示,我國制訂自來水中總三鹵甲烷管制值是80微克/公升,全球中僅次於德國的50/微克,也比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等先進國家制定的100微克/公升更嚴謹,袁紹英呼籲民眾在飲用水煮沸時,只要將鍋蓋打開煮沸5分鐘,就可以安心飲用。【記者 黃艾耆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