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岸風力發電機為環保綠能減碳而設立,卻遇上開發單位違規夜間施工打樁,將瀕危的白海豚推向滅絕之境。而台灣相關水下噪音危害海洋哺乳動物的科學性調查不多,較難判斷損傷程度。鯨豚生態專家台灣聲景協會秘書長林子皓, 2007年投入中華白海豚生態調查,長期收錄白海豚及其生活環境之水下聲音,藉此了解牠們的生態習性及評估受環境影響的面向,他強調,水下噪音所造成的傷害,不會比海洋污染來得輕微。
從生物聲學的角度,林子皓分析鯨豚的聲音除了作為個體之間的溝通訊號外,牠們也透過回聲定位探測感知環境與其他生物;水下聲音在鯨豚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然水下噪音影響白海豚的層面,現仍只能從國外研究推敲。噪音因強度差異帶來不同等級的危害,強度較小則聽力受損,像海上風機打樁產生的高頻震波,如同爆炸波,造成組織損傷、導致慢性死亡都有可能。
離岸風力發電機運轉前的施工階段,打樁時期的巨量噪音,加上大量工程船隻的交通,人為干擾特別嚴重,海豚活動頻度較低,還可能暫離棲地。瀕絕脆弱的白海豚,必須花最大努力去保護,包括例行性長期監測(水下麥克風)及施工現場監測。混濁的西部海域,目視能力有限,後者僅目視觀測無法完備確認白海豚有無出現於施工區之任務,應輔以設置水下聲學監測站,或應用傳輸系統整合平台,然往往因設備要價昂貴未必設置。如今發生夜間違規打樁一事,顯見業者沒有把生態議題放在第一順位考量,也沒有把生態顧問放進工程規劃之內。
他呼籲,讓生態監測也變成一種新興產業,綠能發展的宏觀格局,當不只開發導向的單面向度,如何讓再生能源和海洋資源經營管理共存共榮才是未來的重要方向。政府強調發展再生能源日後可以技術輸出,輸出內容不應限縮於能源、風機建設等技術研發,生態監測、環境經營與管理、漁場風場產業共生等等多元面向,亦將成為未來技術輸出的可能方向。
針對上緯公司夜間施工爭議,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回應,參考歐盟、美國標準,開發離岸風電目前已有一般性環評作業準則,業者應依規定施工,不得違反承諾事項,一旦經主管機關環保署調查確認違規行為屬實,農委會將依《野保法》第18條觸犯騷擾、及第41條予以懲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