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反效果浮現 歐洲、日本瘋儲蓄

近來各國相繼祭出負利率,目地均為刺激消費,但據外電報導,現行實施負利率的國家,如德國與日本的民眾,反而儲蓄更多、消費減少,企業也增持現金、不敢花錢,這種現象與實施負利率的政策目地背道而馳。

理論上,負利率是鼓勵銀行放款,刺激消費、刺激國內支出以及企業投資,但在最近陸續公佈的經濟數據中發現,德國和日本的消費者正在擴大儲蓄規模,而丹麥、瑞士和瑞典這三個亦實行負利率的非歐元區國家,其儲蓄、存款規模竟達到1995年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始收集相關數據以來之最高水平;與此同時,歐洲、日本、非洲和中東等地區之企業也在增持更多的現金。

為刺激經濟2009年7月瑞典央行率先啟動負利率的試驗, 2015年2月該國正式實施負利率,基準利率由零下調至負0.1%;緊接著,非歐元區國家丹麥、瑞士及歐洲央行引領德國、法國、荷蘭等19國,隨後亞洲日本在今年1月決定跟歐洲央行一起採行負利率政策,若以各國國內生產毛額占比計算,目前全球有高達四分之一國家陷在負利率環境。然,結果卻讓某些經濟學家困惑,為何演變成許多消費者及企業非但沒有增加支出,反而還把更多的錢存起來。

分析師認為,由於大部份央行並未直指核心多加說明為何實行負利率,因此負利率對對消費者送出的訊號就是「經濟出了問題」,因而不僅不打開錢包,反而更勒緊褲帶,原要刺激經濟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以德國為例,2015年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創下2010年來新高,上升至9.7%,預估今年將會再升到10.4%;日本銀行數據亦顯示,第1季家庭持有現金與存款額度均較去年同期增長1.3%,今年上看2.1%;OECD 預估,瑞典、丹麥、瑞士今年的儲蓄率將分別衝上 16.5%、8.1%、20.1%。至於日前大開閘門放水、對負利率敬謝不敏的英國與美國存款利率則仍為正數,儲蓄率呈穩定或趨降。

經濟學家則指出,令負利率效果變得令人難以捉摸的可能潛在因素:一、低通脹使得消費者有更多錢得以存起來、二、高齡化的人口結構顯得儲蓄更重要、三、央行未能就其政策提出恰當說明。部份經濟學家及銀行業人士也承認,負利率所傳遞的信息是對經濟前景及央行掌控增長的能力擔憂;就連我國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都曾說過,負利率對實體經濟的提振並不明顯,反而會引起更多負面衝擊。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策略師 Andrew Sheets 表示,各國央行採行前負利率政策,實際上是打擊民間信心,認為人們只有對未來有信心,才會擴大借貸及支出;有些央行決策者則認為,負利率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現在仍不宜太快下結論。看來負利率是否為一帖經濟良藥還未知,但巨大副作用,卻先讓實施的國家慢性中毒。【記者 鄭惠慧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