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前夕,世界之愛和平總會(FOWPAL)會長洪道子博士率親訪團於當地時間10月28日來到奧地利中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哈爾施塔特湖(Hallstätter See) ,除了欣賞湖光山色外,並拜訪路德教堂,了解馬丁·路德一生的堅持與努力,進而學習效法。
2017年正是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矗立在哈爾施塔特湖畔的路德教堂旁也掛上用各種語言書寫的橫幅,提醒人們效法馬丁·路德不畏強權,勇於追求公平正義發動宗教改革的精神。宗教改革是西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它的影響除了在教會之内,更擴及整個歐洲及世界。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於1517年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1521年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面前答辯他提倡改革的信念,並於十六世紀發動了宗教革命,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贖罪券)的教導,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逐出天主教會和被當時神聖羅馬皇帝定罪。
贖罪券等於是變相不公不義的稅制,路德不畏強權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為後世帶來重大的影響。而早在路德之前,耶穌便已是先驅。
根據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依《聖經》的記載寫了一本暢銷書《血田:宗教與暴力的歷史》,在書中指出,在耶穌的一生當中,加利利一直是由安提帕統治,為了所費不貲的建築計畫,他向人民橫徵暴斂。繳不起稅的農民就必須抵押農田而變成農奴,這些收入讓希律王的貴族們不斷求田問舍,有些失去農田的農夫只能到處搶劫,其他人則轉行當起長工,耶穌屬地上的父親(Joseph)或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是民不聊生的時代。在耶穌的傳道裡,有引領酷吏變成好官,更為人民帶來希望與未來。
有著路德教堂的哈爾施塔特湖,更顯寧靜與安詳。馬丁·路德500年前的努力,後人除了建造教堂紀念外,更應深入了解,並效法與學習。【記者 陳欣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