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脫維亞媒體近日揭露,中國企業正以「生物技術投資」與「製造合作」為名,在該國進行多項具戰略意涵的經濟活動。當地安全機關警告,中資企業的投資不僅涉及商業利益,還可能與中國推動的「全球生物經濟戰略」緊密相關,引發拉脫維亞與歐盟對技術安全與資料主權的高度關注。
根據《拉脫維亞公共廣播電台》(Latvian Radio)與英文新聞網站 LSM.lv 報導,一家名為 Latvia MGI Tech 的公司,近年在首都里加郊區的馬魯普(Mārupe)機場附近設立基因測序設備工廠,投資金額約2,000萬歐元。該公司隸屬於中國生物基因巨擘 BGI(華大基因),為其在歐洲的重要據點之一。
公司對外宣稱主要業務為「基因測序儀器的製造與維修」,並不涉及臨床或科研工作。然而媒體查閱資料後發現,該公司早前的網站曾提及與癌症研究、細胞分析等生物醫學項目有關的描述,與母公司業務領域密切連動。
這項發現引起拉脫維亞學界與安全單位的關切。觀察人士指出,基因測序設備與資料具高度敏感性,若相關數據透過企業網路外流,恐影響歐洲的生物資料安全與研究自主性。拉脫維亞政府表示,將在發展創新與吸引投資的同時,確保技術與資料主權不受外部干預。農業與經濟部門正共同評估生物經濟相關外資案的風險,以確保符合歐盟安全規範。
安全部門提醒,這些投資行為往往以「科技合作」「創新研發」包裝,實際上可能是中國長期布局的一環。目前,拉脫維亞政府已強化外資審查制度,特別針對來自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投資案進行嚴格審核。
多位拉脫維亞與歐盟研究人員指出,中資企業的行動與中國官方推動的「生物經濟戰略」方向一致。中國政府近年大力推動以生物資源、生物科技、生物製造為核心的經濟體系,藉此培養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除拉脫維亞外,立陶宛與愛沙尼亞也開始重新檢討與中國在科技與投資領域的往來。歐盟層面則正推動對「關鍵科技」的投資安全審查機制,其中包括人工智慧、半導體與生物技術等領域。
所謂「生物經濟(Bio-economy)」涵蓋農林漁業、生物基製造、基因科技與新材料開發等領域。拉脫維亞本身制定《生物經濟策略2030》(Bioeconomy Strategy 2030),希望提升本國生物基產業的附加價值與永續競爭力。【記者 胡雯婷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