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第三輪貿易談判在瑞典舉行

中美持久關稅協議最後期限即將在8月12日到期,雙方28日預先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會面,解決彼此在貿易戰中的長期經濟爭端。

瑞典經貿會談是中美5月在瑞士日內瓦經貿會談先達成共識、6月英國倫敦經貿會談確立框架後,雙方再次就經貿問題舉行面對面磋商,美國派出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而中國則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在會談前表示,中方帶著誠意到瑞典,但誠意不等於無原則的妥協,並稱中方對談判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有著清醒認識。

這場會談緊接在川普至今達成的最大規模的貿易協議之後,即歐盟接受了美國課徵15%的關稅,並同意大量採購美國能源與軍事設備,美中談判預計不會有類似的突破。

貿易分析人士表示,5月中旬達成的關稅和出口管制停戰協定很可能再次延長90天,這將有助於避免情勢進一步升級,並為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在10月底或11月初舉行的會晤創造條件。

此次談判因中國近來在全球供應鏈中強勢運作,特別是在稀土與關鍵科技原料方面的掌握,使得美國被迫調整政策,包括近期川普政府取消對輝達(Nvidia)AI晶片出口的部分限制,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並創下歷史性貿易順差,也讓中國談判時更具底氣。

川普團隊則對中國提出警告,不得從俄羅斯與伊朗購買受制裁石油,並揚言對違規國家祭出100%次級關稅,立法程序已加速推進。不過據相關研究學者對中國的了解,中國不太可能理會這些威脅,也清楚美國會以此作為對俄烏戰爭與對伊談判的施壓籌碼。【記者 李彣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