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2

工研院11日於「第九屆臺南亞太區農業技術展」中展示多項智慧農工技術,面對國內畜牧業缺工挑戰,與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合作開發全國產智電型餵飼車、吸糞機器人與乳牛聲紋辨識系統,運用科技提供更便捷的酪農作業,從牛隻飲食、畜舍清潔及情緒管理,提供全面性的智慧型照料系統,協助提高養牛效率與產值,並落實友善飼養與動物福祉目標。
工研院與畜試所合作開發的國產智慧電動餵飼車,擁有雙馬達動力系統,集供料與推料功能於一身,自動導航與充電功能還能在取代人力需求下,提供少量多餐的餵飼模式,餵食次數可以從每日二次提高到四次。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讓泌乳量增加20至30%。並可因應不同乳牛場規模與設施需求,提供不同的客製化功能設計。此外,有別於傳統機具使用的柴油動力,智電型餵飼車還能減少空氣汙染、降低噪音,在餵飼的當下減少牛隻驚擾來維持動物的心情穩定。
在需要大量人力的畜舍環境定時清潔方面,經過修正設計後的國產乳牛畜舍清糞機器人,宛如家用掃地機器人,可以設定適用不同場域的現況環境與動線,全程智慧導航、避開牛隻及障礙物,沿路吸除汙穢物後能自行返回母站進行卸載並實施充電。
在健康管理方面,乳牛聲紋辨識系統則建立了3D乳牛聲紋資料庫,透過辨識系統來判讀乳牛聲音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例如情緒管理,以及如母牛分娩預警並及時提供畜舍管理者24小時的分娩協作通知等。日前也已經在屏東及彰化的數家畜牧場進行場域驗證,對於生產過程的鳴聲準確率已提升至八成,情緒聲紋辨識則超過了七成,在智慧化的協作下開啟了精準照護的省工模式。【記者 鄭昱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