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良心:從翁神父到洪博士

作者:馬西莫·英特羅維吉

作者介紹

馬西莫·英特羅維吉(Massimo Introvigne),1955年6月14日生於羅馬,義大利社會學家。他創立了新興宗教研究中心(CESNUR)並擔任主任,該研究中心為研究新興宗教團體的學者提供了一個國際網絡平台。英特羅維吉教授在社會宗教學領域著有大約70本書及100多篇論文,也是《義大利宗教百科全書》的主要作者。與此同時,他是《跨學科宗教研究期刊》編輯委員會成員之一,也是加州大學出版社《新宗教》雜誌的董事會成員。2011年1月5日至12月31日,他曾任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打擊種族主義、仇外心理以及歧視(尤其關注對基督教等宗教團體成員的歧視)的代表」。2012年,他出任宗教自由觀察站主席,該組織是意大利外交部為了監督全世界宗教自由問題而創立的。


耶穌會天主教神父兼聖路易斯大學教授的華特·J·翁神父(Father Walter J. Ong)於2003年辭世,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媒體學者之一。在他1982年的代表作《口述與書寫》中,翁神父深入探討當社會從口述傳統過渡到書寫文化時,所帶來深刻的認知與文化轉變。他主張,書寫會改變人類的意識,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溝通方式以及與知識互動的方式。

翁神父呼籲人們反思社會從口語傳統轉向書寫文化所帶來的深層變革,這一點在學術界廣為人知。然而,較少被注意的是他指出這種轉變亦帶有倫理層面的意涵,特別是關於「良心」——亦即,指引人類行為的內在道德羅盤。

在口述文化中,知識透過口語、敘事與集體記憶得以保存。翁神父指出,口述社會依賴記憶輔助工具、公式化的表達方式以及參與式的溝通來延續傳統。透過共享的故事與人際互動,這些文化中的倫理價值深植於集體經驗之中,也會不斷被強化。這樣的特性讓群體培養出強烈的責任感,因為道德準則是透過親身經歷而非抽象推理來傳遞的。

口語文化以人際互動為基礎來形塑道德觀——道德是透過直接的人際交流,而非抽象的理性分析所建立的。這樣的文化形塑出一種「參與式良心」,使個人對社群負有責任。倫理決策往往是在即時情境中做出,依據的是當下的社會回應,而非書面法律或哲學理論。

書寫系統的發展帶來了從集體知識向個人反思的轉變。翁神父指出,書寫能力促進了抽象思維,使人能夠面對複雜的倫理難題。書寫培養出反省的能力,個體得以透過閱讀哲學與宗教文本來塑造自身的良心。然而,儘管書寫賦予個人建立道德架構的能力,它同時也可能導致對群體價值的疏離。

翁神父進一步將他的分析延伸至印刷與電子媒體對倫理意識的影響。印刷術的發明徹底改變了知識的傳播方式,使道德與哲學的討論得以廣泛流通。資訊的民主化促進了倫理思辨,使人們能接觸並思考多元觀點。

然而,他也提出警告。他表示電子媒體,特別是數位通訊,改變了人們參與倫理議題的方式。早在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出現之前,翁神父就已觀察到一種從傳統書寫文化向「次級口語性」(secondary orality)的轉變——在這種新型態中,廣播與電視的聲音與影像雖未取代書寫,但卻削弱了文字的主導地位。

數位互動的即時性可能會削弱深思熟慮的道德推理,讓人做出衝動的倫理判斷。在數位空間中,資訊的碎片化挑戰了傳統的良心觀念,因為個體在大量互相矛盾的道德敘事中穿梭。這使得良知有可能在資訊的洪流中迷失。在電子時代,媒體既能促進良知的重建,也可能因散布錯誤或不負責任的資訊而加劇良心的喪失。

翁神父關於傳播演變的偉大研究所帶來的倫理啟示,與太極門師父洪道子博士的教誨不謀而合。在2021年「國際幸福日」的慶祝活動中,洪博士指出:「社會中需要一個良好的文化來滋養人們的身心靈。精神的富足與內在的平和是通向真實和持久快樂的關鍵。良心是良好文化的基礎與源泉,也是穩定世界的正能量。我們應該在科技與心靈、經濟成長與環境健康之間找到平衡。」

自由媒體對於發出重申良心的呼籲至關重要。然而,媒體也可能濫用其角色,並與良知背道而馳。這一點在台灣的太極門案件中得到了驗證,當時媒體反覆報導侯寬仁檢察官的謊言,製造了誹謗和詆毀的氛圍,導致太極門弟子在台灣社會中遭受歧視。

另一方面,我們的線上研討會也是對媒體發出的呼籲,希望先從專注於宗教信仰自由的媒體,更希望能擴展到更多媒體平台,真實呈現太極門案件的真相。說出真相不僅是對太極門伸張正義,也是一種強化良心的行動,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更加有良心的世界。

 

原文連結:

https://bitterwinter.org/media-and-conscience-from-father-ong-to-dr-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