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AI技術所賜 6個月發現303幅納斯卡新地畫

在日本山形大學(Yamagata University)和IBM的科學家一起合作下,藉由人工智慧(AI)於秘魯納斯卡沙漠(Nazca Desert)進行納斯卡線(Nazca Lines)研究。僅在6個月的探查,就發現到303幅以人類、家畜為主題的地畫,是目前已知的具象納斯卡線數量2倍數量。這項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

據外媒報導指出,大約一個世紀前納斯卡線首度被發現至今,是人與科學家們無不深深著迷。納斯卡線位於利馬南方約350公里的沙漠地帶,大型淺切口上描繪了動物、植物,以及想像出來的生物、幾何圖形等,尤其是從空中俯瞰更為壯觀,是秘魯最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

山形大學考古學家坂井正人(Masato Sakai)表示,山形大學納斯卡研究所(Nazca Institute)和IBM研究部門的這項合作,是以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對飛機拍攝的大量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分析,辨識出可能找到更多地畫的區域,在成功縮小區域範圍下,快速且更精確地標示出地畫所分布的位置。因此,能在短短6個月裡面,發現到303幅全新的具象納斯卡線,讓納斯卡線的發現效率大大提高。相較傳統以肉眼辨識高解析度影像的研究方式,不僅提高發現率,也降低了漏看的風險。

研究報告指出,這些納斯卡線可分成線性、浮雕型納斯卡線兩大類型,推測應該是社區為了某種儀式活動所繪製使用。團隊指稱,此次發現的浮雕式地畫模較小,分佈區域大多在蜿蜒曲折的小路旁,所描繪的是人類自身、飼養的家畜,還有加工的動物頭部,這類的納斯卡線很可能是個人或是小型群體用來展示的「公告欄」;至於巨大的線型地畫,主要是描繪了野生動物。

據了解,納斯卡文明大約是在西元前200年到西元700年間所形成。自從1927年發現到第一幅地畫以來,地畫的來歷與用途一直是個難解之謎。有科學家認為,這些地畫蘊藏著占星學與宗教意涵。納斯卡線早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定為世界遺產。未來,研究團隊仍會持續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以及地理空間數據,進行更多可能存在的納斯卡線探索,並且進一步解讀這些地畫,揭示納斯卡文明想要傳達的重要訊息。【記者  張惠津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