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關西機場下沉速度超乎預期

世界首座人工填海建造的日本大阪關西機場,自1994年建造完成營運以來,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下沉,專家擔憂,這座機場恐怕只能再用30多年,2056年後部分區域將沉入海底。

關西機場基礎座落於水深18公尺的軟地層上,根據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官方刊物「史密森尼」(Smithsonian)2018年刊載的文章,當時關西機場公關主管Yukako Handa表示,原預設機場會在50年內緩慢下沉,最後維持穩定在海拔13英尺(約4公尺)處,「海拔13英尺」為海堤潰決時,避免大海灌進關西機場的最低標準。

目前機場已沉降至僅剩海拔5.3公尺,雖然當局投入相當於46億新台幣加高海堤,但多數專家認為此舉徒勞無功,關西機場部分區域在2056年前,將再下沉4.1公尺,觸及海平面的高度。

關西機場當年的工法,堪稱高科技,出乎意料的是,在整地完成後,仍然有嚴重快速的下沉現象,到1990年,第一座人工島已下沉約8公尺,而不是預計的5.8公尺,為了機場免受海水影響,1990年航站施工時,立柱設計為活動式,並裝有液壓千斤頂以調節高度,機場航廈內的900多支柱子,每支柱子都裝有儀表,工程人員可以隨時觀測傾斜的情況。

除沉陷的問題之外,現在還發現跑道面不平,為減少跑道裂縫或彎曲,目前機場的鋪面是採用比較容易修補的瀝青,而非剛性混凝土。【記者 林曉明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