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美國國際民主協會(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及西敏寺民主基金會 (Westminster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共同舉辦的「2023國會開放與監督論壇」(Parliamentary Openness and Monitoring Forum),今 (14)日於新板希爾頓飯店登場。本次論壇邀請到來自全球十一個公民團體及超過二十位國際貴賓參與,包含來自科索沃、北馬其頓及羅馬尼亞的國會議員。出席立法院院長游錫堃開幕致詞,立法委員羅致政、林思銘受邀擔任首場與談人,立委王婉諭也出席觀禮。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曾建元首先致詞,他表示全球經歷三年的疫情,很開心能在疫情解封後,與美國民主協會及西敏寺民主基金會合作,召集監督國會的國際伙伴一同參與「2023國會開放與監督論壇」。曾建元也說,公督盟已經成立了十五年,累積了許多經驗與成果,今天不只是公督盟,還有全球的各個團體,大家加起來可能有超過一百年的監督經驗。如今世界民主面臨挑戰,曾建元說,我們堅信全球監督團體的合作與努力,才能有效地維護全球範圍內的民主制度,推動永續發展和公平社會的實現。
立法院院長游錫堃在致詞時提到,台灣雖然不是「開放政府夥伴聯盟」(OGP)的會員國;也沒有簽署「開放國會」(OP)的《議會開放宣言》,但是自2016年起,台灣國會持續不斷地往公開化、透明化的目標邁進。除了電視及網路同步直播議事情況外,2020年自己就任後也立即成立「開放國會委員會」,與民間組織合作推出符合國際標準的「開放國會行動方案」。游錫堃提到,立法院更在2021年以亞洲第一個「非OGP會員國」的身分舉了了「2021開放國會論壇」,這些都足以證明台灣追求自由民主及開放國會的堅強意志與決心。游錫堃最後也幽默的說自己很怕公督盟,但國會議員除了自律之外,有公督盟作為「他律」來監督,才能確保國會的品質。
美國國際民主協會計畫長 Stephanie Rust 在致詞時提到,過去十年,全球生活在專制和獨裁政府下的人口總數,從46%成長到72%,而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及民粹政客的出現,更讓社會趨向極化。因此透明和公民參與是因應挑戰的重要策略,也因此需要透過這場國際論壇齊聚一堂共商深化民主、擴大參與的方法。Stephanie Rust也提到美國國際民主協會對於台灣的發展相當驚艷,也很開心能夠支持台灣的開放國會行動方案,對台灣公民科技社群的活躍印象深刻。
2023國會開放與監督論壇邀請到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科索沃,以及阿根廷的民間團體代表,以及來自迦納、日本、英國、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講者線上與會。在論壇最後將邀請各國國會監督團體代表簽署共同宣言,象徵連結台灣與理念相近之民主夥伴更進一步的國際合作。
圖片來源: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記者 曾齡僾/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