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創新合成天然藥物分子 榮登國際期刊

氧雜螺內酯(oxaspirolactone)常見於自然界生物中,能抑制人體免疫反應、抗發炎,已被應用在藥物分子中,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合成製造出更環保、安全且成本更低的氧雜螺內酯,這項創新成果榮登國際期刊「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

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玉山青年學者廖軒宏表示,氧雜螺內酯存在於大自然中的植物、海洋生物、陸生動物中,在單一生物中含量極少、取得困難,但現行人工合成方法不但耗時、成本高,且過程繁複、危險、耗能,更造成生態負擔。

廖軒宏表示,研究團隊搭配可見光催化、非勻相Brønsted酸催化,以及無溶劑矽膠吸附法,成功開發出全新合成方法,運用高雄充足的日照與空氣作為光源和氧氣的來源進行合成,僅約數小時即可製造出氧雜螺內酯,大勝非常耗時的傳統合成方式,且產率高達99%。

廖軒宏進一步表示,團隊還嘗試將光源從陽光改為室內人工光源,應用實驗室與辦公室常見的長條LED燈,或是節慶使用的聖誕燈條,在12小時內成功合成氧雜螺內酯,這項研究同時也突破了氣候限制,在陰雨天或是日照微弱的地區一樣能做,未來能廣泛應用。

研究團隊未來希望透過不殺生的方式,以人工合成製備化合物氧雜螺內酯,進而用於藥物活性成分、藥物開發等領域,實踐綠色化學,推進製藥創新,造福更多人類。【記者 喬若俞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