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銀行1月5日發佈《全球經濟展望》指出,如果2021年能實行大規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但如果決策者不採取果斷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和實施促進投資改革,復甦可能會緩慢乏力。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在2020年萎縮2.6%之後,預計將在2021年增長5%,但中國的成長有望達到7.9%。
疫苗部署與投資至關重要
雖然全球經濟在2020年萎縮4.3%之後又恢復增長,但新冠病毒疫情可能長期抑制經濟活動和收入增長。短期首要政策重點是控制疫情蔓延並確保快速和廣泛地部署疫苗。為支援經濟復甦,各國政府還需要促進再投資週期,目的是實現較少依賴政府債務的長期增長。
報告顯示近期前景仍然高度不確定。在悲觀情景下,感染率繼續上升,疫苗延遲推出,可能將2021年的全球增長限制在1.6%。而在樂觀情景下,疫情得到控制,疫苗接種過程加快,全球增長則可能加速至近5%。已開發經濟體在感染率回升之後第三季剛出現的反彈陷入停滯,顯示復甦進程緩慢且充滿挑戰。
疫情預計將對全球活動造成長期不利影響。由於許多已開發經濟體投資不足、就業不足和勞動力下降,有可能導致預期未來十年全球經濟成長放緩進一步加劇。以史為鑒,假使決策者不實行全面改革以增強公平和永續經濟成長的基本驅動力,全球經濟將面臨成長率令人失望的十年。
報告呼籲決策者繼續維持復甦勢頭,逐步從收入支持轉向促進成長的政策。從長遠來看在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以改善衛生和教育服務、數位基礎設施、氣候韌性和治理實踐為目標政策將有助於減輕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少貧困和促進共同繁榮。在財政狀況薄弱和債務增加的情況下,刺激有機增長的體制改革尤為重要。
某些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已使用資產收購計畫來應對疫情帶來的金融市場壓力,這在許多情況下尚屬首次。在針對市場失靈時,這些計畫在危機初期階段似乎有助於穩定金融市場。但是在持續擴大資產收購並將其看成是為財政赤字融資的經濟體,這些計畫可能削弱中央銀行的營運獨立性,冒著貨幣疲軟從而失去通脹預期定錨的風險,並增加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
東亞太平洋地區前景展望
在中國經濟回升的帶動下,預計該地區的經濟成長將在2021年加速至7.4%。前提是 2021年第一季在主要經濟體和較小型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先後展開有效的疫苗接種。儘管如此,預計該地區的經濟活動水準到 2021年下半年仍將低於疫情前的趨勢,反映出新冠疫情造成的持久性損害。預計投資和生產率仍將處於低迷狀態,而且不確定性有可能持續升高。
預計中國經濟成長在2021年將攀升至7.9%,反映出被壓抑的需求釋放和生產及出口恢復速度快於預期。該地區的其他經濟體,儘管各國之間差異顯著但成長將會延後,預計到 2022 年產出仍將比疫情前的預測低7.5%。此外,該地區可能會有比目前預期更多的國家在採購和分配方面遇到困難。儘管該地區在疫情暴發時有著比較強健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框架,但預計大多數國家將面臨財政狀況嚴重惡化和債務增加問題。【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