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組織:全球1/3糧食遭損失或浪費

聯合國糧農組織14日發佈的《2019年糧食及農業狀況》顯示,全球在收穫後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內所損失的糧食占到總產量的14%。報告估算了糧食在供應鏈各環節的損失數量,剖析了損失發生的具體環節和原因,並就有效減少損失的措施提出了建議。

什麼是糧食損失或浪費?

糧農組織表示,糧食損失或浪費是指糧食在供應鏈過程中發生數量減少或品質下降。發生在從收穫後到零售前環節的稱為“糧食損失”,發生在零售及消費環節的則為“糧食浪費”。

糧農組織在2011年的大致推算顯示,每年全球約有1/3的糧食遭到損失或是浪費。

全球約14%的糧食在收穫後到零售前的過程中損失

據糧農組織“糧食損失指數”的初步估算顯示,全球約有14%的糧食在從收穫後到零售前的供應鏈環節內損失。收穫時間不夠充裕、氣候條件、收穫及處理時所採用的做法,以及產品推銷困難等;另外儲存空間不足、儲存不當導致保質期縮短等,都會引發糧食損失。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近期對中國、厄瓜多爾、衣索比亞、瓜地馬拉、洪都拉斯及秘魯主要糧食作物所做的一份研究顯示,在中國,天氣狀況是導致小麥未能及時收穫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機械及人工作業則是在收穫之後引發損失的主要因素。

中亞和南亞糧食損失率最高

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各地的糧食損失比例大不相同。其中中亞和南亞地區的糧食損失率最高,達20.7%,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損失率則僅為7.8%。

從商品分類來看,根類、塊莖和油料作物的損失比例最高,為25.3%,水果蔬菜類為21.6%,而穀物和豆類的損失比率最低,為8.6%。

報告指出,針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許多研究都顯示,在中國,捲心菜的損失比例可能高達47.5%,因而急需採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了解保存期限 減少食物浪費

報告指出,在零售方面,商品保存期限,以及消費者對於食物顏色、形狀、大小、種類豐富和美觀的要求,是導致損失的主要原因。

而在消費層面,購買及烹調的計劃性不強、儲存不當、受到包裝尺寸及分裝分量不合理的影響導致購買過多,以及對商品標籤上“保存期限”和“最佳食用日期”的區別不夠瞭解等,都會造成食物浪費。

糧農組織呼籲各國政府通過提供有關減少食物浪費的充分資訊和指導,以及對避免糧食浪費的行為給予獎勵等措施,實現對消費者行為的有效干預和影響。【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