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鐵列臺灣首處「重要文化景觀」

文化部9日公告臺灣第一個國家級的重要文化景觀—「阿里山林業曁鐵道文化景觀」。鄭部長表示,阿里山林鐵獲指定為臺灣首處「重要文化景觀」實至名歸,並稱讚阿里山不只是國家級的文化景觀,更是世界級的文化景觀。

文化部表示,阿里山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多元的動植物生態與特殊的山形地勢,為原住民族鄒族及不同族群生活活動的場域。目前我國指定、登錄的古蹟、歷史建築及文化景觀中至少有11項與阿里山鐵道相關,是極為重要的區域性文化資產。阿里山林業鐵道開發始於日治時期,險峻的地形導致施工不易,1912年嘉義至二萬平正式通車營運,1914年路線沿續至沼平,即為今日所見的阿里山林業鐵道登山本線。

日治時期的官營林場計畫,促使阿里山林場成為臺灣近代經營林業的開端,進而開展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官營林場的輝煌事業。以鐵道作為主要運輸工具的阿里山林場,保存平地至高山之登山鐵道完整的發展歷程,其鐵道技術包含各式火車登山的路線工法與運行方式,並使用特殊的直立汽缸Shay式蒸汽機車,為臺灣目前僅存見證二十世紀初索道運材技術發展成熟前之林業鐵道特色。

阿里山林業鐵道的開發具有許多重要意義,除作為運輸的工具外,因阿里山林業鐵道的串聯,形成沿線土地使用的興起及以木材為城市景觀風貌的基礎,特別是嘉義北門車站周邊的製材產業遺產與鐵道維修基地,與中途的奮起湖及沿線聚落的形成,其林業與相關人文自然遺跡,呈現出線性人文地理及豐富產業文化。

阿里山林場成立後,歷經林業生產、育林及造林發展,在日治時期曾有日本皇室成員及各界重要人士來臺參訪;1960年代阿里山林業鐵道逐步轉型觀光,近年則成為森林保護及旅遊休閒地區,阿里山的優美景致便隨參訪者的詩文、著作及攝影等作品傳播,隨之流行的音樂及電影也對社會大眾有著深厚的影響,使「阿里山」成為臺灣的代名詞之一。【記者 謝采耕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