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東亞臭氧濃度仍在升高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得益於空氣品質法規和應對空氣汙染措施所取得的積極效果,歐洲和北美的地面臭氧濃度已漸趨平穩,甚至出現下降,然而東亞地區的臭氧濃度仍在不斷升高,可能對人類、作物和生態系統的健康造成危害,並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歐洲和北美的地面臭氧濃度在整個20世紀持續保持上升之後,從2000年開始趨於穩定,在部分地區甚至開始下降。相比之下,根據東亞地區僅有的幾處監測點所提供的資料,該地區的臭氧濃度仍在不斷升高。

世界氣象組織反應性氣體科學諮詢小組前任主席舒爾茨(Martin Schultz)表示,「位於平流層內的臭氧層保護人類免受太陽紫外線的有害輻射,但在較低的對流層中,臭氧的存在卻對人類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統不利,是導致每年成百上千起過早死亡病例的誘因之一。科學評估對流層內的臭氧濃度,是制定公共衛生政策以及應對長期空氣汙染的重要工具。」

此外,對流層中的臭氧也是發生空氣汙染源以及加劇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顯示,臭氧汙染每年導致小麥、大豆和玉米等多種作物產量損失,僅小麥的損失就達8500萬噸,各類作物的經濟損失總額約在100到200億美元之間。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對流層內的臭氧主要由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以及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照射下經化學反應而產生,人類工業活動和汽車尾氣排放是臭氧濃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國際社會立即對地面臭氧濃度開展更加廣泛和系統的觀測,以便對臭氧的全球分布及影響實施更加高效的科學評估。此外,作為臭氧汙染調查,以及核實空氣品質法規執行情況的必要措施,對城市地區臭氧汙染的監測也亟待加強。

在中高緯度地區,較高的溫度、充足的陽光,較長的日照時間以及氮氧化物等氣體的大量存在,使得夏季成為臭氧汙染的高發季節。帶來高溫酷暑的高壓帶導致風力減弱、降雨減少、空氣相對靜止,汙染物不易飄散,進一步加劇對流層臭氧的生成和集中。

世界氣象組織大氣環境研究司司長塔拉索娃(Oksana Tarasova)表示,「氣候變化使得極端高溫熱浪變得越發頻繁,這可能加劇高濃度臭氧汙染,破壞人類和植被的健康。」【新聞來源聯合國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