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10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報告全長80多頁,著重於民生和社會政策方面,其中公布了約250項「新措施」,涉及房屋、醫療及民生等多個範疇,但以強調香港維護中國國家主權的責任最引發爭議。
林鄭月娥今年在《施政報告》「行政機關」一節前加上了「中央與特區」關係的章節,強調,特首既向香港負責,也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此外,林鄭月娥如何交代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也一直備受關注,今年的施政報告對此議題林鄭特別增加至230字,探討如何讓香港社會可以正面地接受憲制對於特區的要求。
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認為,林鄭文中稱中國是香港的宗主國,形同向北京表態;而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朱凱廸認為,報告中所提及有關打擊「港獨」要「防微杜漸」的字眼猶如思想警察在威脅民眾。
對林鄭月娥《施政報告》中意識形態的不滿,加上受到港府最近拒絕延長香港外國記者會第一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工作簽證事件的影響,此次十餘名立法會民主派議員退席,退席時高呼「保護新聞自由」,並舉牌抗議。
至於,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250項「新措施」,住屋方面,發展大嶼山、填海造地的願景,預料可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口居住。
針對交通問題,香港政府建議由2020年1月1日起,降低使用西區隧道的過路費,並同時上調紅磡隧道和東區隧道的收費,以達至有效分流的效果。同時宣布,山頂纜車有限公司將投資6.5億元港幣(25.7億元台幣)改善現有設施,減緩目前大排長龍的情形。
在醫療福利方面,《施政報告》則建議降低病人自付醫藥費用,以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
其他尚有全面禁止電子菸和加熱菸,落實取消「強積金」(強制性退休年金)對沖,減輕對中小企業影響,有薪產假由10週延長為14週,新增的4週產假支出,由香港政府負擔。
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出來後,有市民致電節目,認為填海拓地之餘亦要優化人口政策,批評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15年就有70萬人來港。且因為報告有多項爭議措施,例如禁止電子菸、填海及取消強積金對沖等都有人反對。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顯示評分只有48.5分,較去年大跌近14分。【記者 成曉中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