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署25日公布國內塑膠微粒含量首次調查結果,包括海水、自來水、海灘與貝類在內,大部分的樣品中都含有塑膠微粒。這些微型塑膠的材質以PP、PE、PS為主,來源多是常見的塑膠用品,例如寶特瓶、塑膠袋、瓶蓋、吸管、塑膠飲料杯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等裂解後在環境中停留達千百年,環保署提醒,還是要從塑膠垃圾源頭減量做起。
近年塑膠微粒汙染問題受國際重視,更有研究指出汙染不止於海洋環境,許多國家的淡水、陸地,甚至南北極都有發現塑膠微粒。2017年9月非營利媒體「Orb Media」調查報導指出,全球10多國的159件自來水樣品中,有83%檢測出塑膠微粒。這些尺寸不到5mm的塑膠微粒,由於會快速地遭生物攝取,因此對生物的傷害比起大型塑膠碎片更高,科學家更發現,微型塑膠已經形成了「塑膠生物圈」——一種新興的生物型態。
環保署從2017年12月到今年7月間,對全台89處自來水淨水場、七處養殖區、二處海水浴場的海水、自來水、砂灘砂礫、貝類中塑膠微粒含量的調查。在自來水的部分,總共做了100個清水、23個原水樣本,從結果來看,當中的塑膠微粒主要以纖維狀居多,PET、Nylon、PE為前三名的成分占了85%。自來水的100個清水樣本中,有44件檢出塑膠微粒,每公升有0至6根纖維,原水的23件有14件檢出,平均每公升有0至8根塑膠纖維。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吳振榮表示,這樣的數值不但低於國際文獻,更遠低於瓶裝水,因此建議民眾,還是盡量使用自來水,也減少瓶裝水的包裝成為污染來源。
此外,在七個貝類養殖區、2處海水浴場進行的海洋環境採樣,海水的部分,則顯示當中發泡、薄膜、顆粒、碎片、纖維型態都有,顏色也更加多樣,材質PP、PE、PS為主,占了77.6%。砂灘砂礫則呈現不同深度所含的塑膠微粒數量與成分沒有差異,主要為PE、PP、PS占比74.7%。在養殖與野生貝類的調查上,淡菜、牡蠣、扇貝、蛤類都有發現塑膠微粒。面對含有塑膠微粒的貝類還應不應該吃的提問,楊喜男表示,目前聯合國表示,由於這些貝類含有豐富營養,仍建議食用,但目前的確各國都還沒有完成相關的健康風險評估,攝食量對健康影響程度,還不得而知。【新聞來源:環境資訊中心】